(24节气之大雪)
小雪过后大雪至。时间的脚步匆匆,不知不觉已临近大雪的门栏。打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见:“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节气走到大雪这个站口,天气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更多了,雪下得大、下得广,故名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在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会降到了0或以下,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以下,黄河流域也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了。
不知是否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缘故,在我的家乡鲁西北地区,到了大雪节气不见雪的年份越来越多了,甚至有的年头始终不见雪的影子。记得小时候我和小朋友们是用“小雪大雪紧相连,大雪下到小雪前……”来形容这个节气的,那时正是好雪纷纷扬扬的节气场景。也因此我的家乡流传着:“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的说法。我和一群小朋友在冻住的河里滑冰嬉戏、在大雪初晴时堆雪人、打雪仗,享受冬雪带来的乐趣。后来长大了,到了追梦的年龄,我总爱在大雪天气对窗读书,看到雪下大了,我便合起书本,静静地听
“雪声”。听天空雪花绽放的声音,听雪儿翔舞的音韵,听雪絮聚集的耳语,听雪与泥土的交流……
而如今,我居住在江南古都南京,我看不到雪的影子,听不见雪的声音。今天大雪来临,迎接它的是毛毛细雨。冬雨思雪,我像一只诗虫,缠绵在古诗里,用心听,静静地听,听雪的声音……
(南京云水涧湖边大雪节气的山茶花)
我听到了唐朝柳宋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气魄,我看到大雪笼罩的千山万径,白茫茫一片,没有鸟飞,没有人行,江边上只有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既非“钓鱼”,又非“钓趣”,也非“钓人”,而是将整个世界钓在他的竹端,他孤独吗?惟有他懂得如何演绎人生。其孤寂与乐观化成了一江冬钓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我听到了晚唐高骈《对雪》中“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的感慨,我看到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均已被厚厚的大雪所覆盖的情景,这是多么令人痛快呀!我听到了唐朝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艰辛,让我感悟到:生活就像自然界的环境一般,顺境少,逆境多。人生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呀!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辇冰辙)
我听到了唐朝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那些受冻挨饿的城中人的叹息声;我听到了唐朝李益《从军北征》中“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悲壮,仿佛看到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闻笛思乡的情景;我听到了李白《将进酒》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愁苦倾诉。我听到了白居易《卖炭翁》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辇冰辙”艰难的步履和焦急的声音……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我静静地听“雪声”。我听到的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楼下美人来”的风雅,我仿佛看到身着洁白的纱衣,头顶洁白纱巾的女郎款步挪移而来,我听到她款款而至的脚步声。我听到的是“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厚厚的雪层压弯竹子的美妙的声音。我听到的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与雪倾心交谈的声音,我听到的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一片一片交叠的声音,我听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含芳香的声音,我听到的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唤春的声音,我听到的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亲切问候……
卢恩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