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卢恩俊的爱心诗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43

[转载]傅天虹百字论诗

$
0
0
原文地址:傅天虹百字论诗作者:傅天虹

傅天虹百字论诗

       本人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生涯中,遗有大量的心得笔记,虽然只言片语翻翻觉得也挺有趣,对写诗读诗者应有助益,故决定抽空陆续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傅天虹百字论诗初始篇

“陌生化”话题

“陌生化”始自俄国什克洛夫斯基的论文《词语的复活》。他认为,艺术的认识是基于在这种认识中感觉到了一种形式。一旦丧失形式,原本诗意的就必然从诗歌变 成散文。他还进一步指出,不仅词语和修饰语会僵化,整个艺术原则也会僵化。从历史上看,艺术的一般形式就是这样逐渐僵化并至最终消亡的。

 

叶燮对物与我关系及对诗歌创作本源的见解

“才胆识力”是清代叶燮在探讨诗歌创作中对物与我关系时提出的见解。他从客观上提出理、事、情,从主观上提出才、胆、识、力,而诗应是主客观的统一。人无 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叶燮对物与我关系及对诗歌创作本源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後人借鉴。

 

"抢救保存“原生态”诗作的事已是刻不容缓

就诗而言,这些年来我们经历过一切向"权"看十年腥红愚昧时代,至今回望仍令人心有余悸。当下,我们又在经历一切向"钱"看的黑暗腐败时代,诗坛乱象触目 惊心,好诗流失如同我们正在流失的水土。故"抢救保存“原生态”诗作的事已是刻不容缓,重中之重,看来也只能靠民间,靠我们诗人自已去做。

 

每个人都有自已心目中的诗

不必庸人自扰,更不要强加于人。写诗原本是件快慰的事情,又何必大动干戈,举大旗,披虎皮,把生意场上、政治上,甚至黑社会的那一套,都搬到诗坛上来呢?所谓诗观,其实也就是观诗,好比我们赏花,可以偏爱,但决不能偏废。每个人都有自已心目中的诗,有自已的追求。

 

一声孤绝的生命呐喊

夜读洛夫《石室之死亡》,深有感触。这组诗声声发自被伤害的内部,句句凄厉而昂扬。以禁锢者的僵硬姿态出现的“石”,冷然地扫视一切,对生命漠不关心。诗 人揽镜自照,见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这首诗是诗人在生与死,爱与恨,获得与失落之间被挤迫出来的一声孤绝的生命呐喊。

 

“汉语新诗”的命名

新诗以汉语命名,可凸显与中国传统文言诗的区别,这种语言运用上的差异事实上体现了整个中国建立在语言信仰背后的文化信仰的转变,汉语在这里不仅包含一种 诗歌工具的简单意义,更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品质。必须从新诗语言问题入手,在本体上而非从外在的社会时代变迁来对中国新诗进行强行肢解。

 

 再谈“汉语新诗”

“汉语新诗”包含时间跨度上的近百年,也整合不同政治区域的空间分流显现,使新诗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即指向的并不是时代或者人为定性,而是由诗歌自身审 美形态所生发的一种抽象的皈依。其更能体现汉语自身的各种可能,如汉语的软硬度、宽窄度、心理体验、意识等方面,充分展现出民族精神。

 

法国的“一致主义”

法国“一致主义”发起人罗曼提倡:“表现一致的和集体的生活”。该派修道院文社成立于1906年,成员都是一致主义者。他们在生活上谋求一致,全部举家迁 居巴黎东南郊克雷泰伊,通过做工来获得生活费和活动经费,他们在新诗创作上也谋求一致,都是直接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希望。

 

口语诗

口语诗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与“五四”初期白话诗在反传统、口语化、平民化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口语诗反价值、本体论语言观、个人写作等论点希望实现人 与世界在一个功能体内的平等对话,使诗的精神得到自由伸展而返璞归真。但由于它在语言选择和运用上的漫无边际,也很容易导致诗意的缺失。

 

从“大中华诗观”确立到“汉语新诗”的命名

从“大中华诗观”确立到“汉语新诗”的命名,我探索足印己逾三十年长。今天,物欲横流,次文化肆无忌惮地替代了精致文化,诗路艰辛。但我们坚信,“汉语新 诗”是谁也不能取代或抹煞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能以诗而冠名,那就是诗的中国。“汉语新诗”必将成为沐浴全人类的朝阳!

 

这叫中国诗人!

何为诗人?1937年 胡风创编《七月》杂志及《七月》丛书,艾青、绿原、阿垄、曾卓、牛汉、鲁藜、彭燕郊、邹荻帆等纷纷加盟。这群诗人刚健无畏的主体精神,高昂、激越的自由旋律和情调,质朴、丰富、深沉的流派风格,令所有伪君子和独裁者望而生畏。伤痕累累,但顶天立地,这叫中国诗人!

 

法国16世纪中叶的七星诗社

活跃于法国16世纪中叶的七星诗社,以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革新法国诗歌为已任,坚信运用法语同样能写出与希腊罗马古典名著媲美的诗作。他们反对矫揉造作 浮华风气,追求清丽自然的格调,并把十四行诗、颂歌等体裁引进法诗,创造出适于法语表达的新形式,推动了民族诗歌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七月派诗人写出了不少好诗

七月派诗人40年代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50年代初,受政治打击从诗坛消失。1979年,幸存的七月派诗人复出诗坛,如绿原、牛汉、彭燕郊等。他们强 调作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人格价值和真实感情。强调结构和句式自由流畅,追求生命的内在节奏,语言色彩强烈,感染力强,写出了不少好诗。

 

浅谈“一次完成说”

诗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但不能否定其主观精神。赫尔德把生物学的观点应用于诗的构成,认为树从根处生长,艺术的产生和繁荣也不例外。艺术从一开始时,艺术的产生也就有了全部存在,犹如一种植物的整体或所有组成部分,都蕴藏于这植物的一颗种子中了。这便是著名的 “一次完成说”。影响深远。

 

"视野重建"和"区域整合"己是刻不容缓!

尽管权势霸道,汉语新诗仍以多元的民间形式流传在两岸四地和海外,成为维系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令人焦虑的,是内地诸多冠以“中国” 的史书典籍把台港澳边缘化,概念上已把“中国”矮化成独立的"大陆部份",岂不正中台湾“独”派下怀!可见 "视野重建"和"区域整合"己是刻不容缓!

 

诗的小路

我早已离开了诗的大路,大路上关卡太多,收费站太多,我不得不走诗的小路。小路上荒草没膝,但花香鸟语,也会迷雾重重,但我坚信大方向不会错。一晃就是二 十年,而今不经意地回头望去,发现我走过的地方,有些也成了路。我最渴望听到的是邻近的脚步声,我期待找到自己的同路和知音。

 

谁该还乡?

年前刚参加过一次诗的盛会,照例几位诗权诗贵开幕致辞,照例有人振振有词喊魂一样地呼唤诗歌还乡... 其实,诗歌又何曾有一天离开过我们?倒是半空中的这些诗坛权贵,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肯回来呢? 这年头,好像不装神,不弄鬼,就做不成大学者,大诗人了。

 

历史是不会原谅他们的

三十年来目睹某些学者、诗人的瞬间成功,这种错位的成功演绎着他们由逆子变成宠儿的发迹史。其把持的民刊、官刊,自然也有了由平民化演变成贵族化的突变。 为了掩饰空虚,攀上权势的金字塔,这些人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把诗当成玩物一样进行塑造,用以提升自己的威严。历史是不会原谅他们的。

 

要正视市场化所带来的诗味消退的危机

近来细读洛夫等台港澳代表性诗人50年代以来作品,比照自已熟悉的大陆诗人诗作,深感历经几代诗人耕耘,台港澳新诗从早期的浪漫抒情初习阶段,确已渐次进 入晚近比较深刻多元,而又繁富宽广的新境。相信只有促进交流,大陆诗坛才能正视市场化所带来的诗味消退的危机以及层层累积的藩篱与诟病。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这句话出自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入”是指对社會、人生要深入觀察和感受,不斷积累創作材料。但不能只“入”,還要能“出”。出乎其外才能有創作主動權,才能對生活素材提煉加工。王國維对創作本質有全面認識,他所提出的詩人觀察和體檢人生的方法,颇具现实意义。

 

形式主義的藉口

江西詩派鼻祖黃庭堅首倡詩學杜甫,後來陳師道、陳與義又提出學杜必先學黃。元人方回稱之“一祖三宗”。汉语新詩引用此句,是影射用一種新的形式主義去取代 舊的形式主義。因為江西派反對西昆詩風,主張學杜,是一種形式主義藉口,並非真的重視杜甫現實主義傳統,而是要擴大自己小團體的影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43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