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卢恩俊的爱心诗屋
Viewing all 8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13字短诗获10万大奖 组委会:不存在暗箱操作

$
0
0

13字短诗获10万大奖 组委会:不存在暗箱操作

来源: 新华网 时间:2016-01-01 09:59 作者:王贤
《故乡》作者、云南《曲靖日报》会泽记者站的记者施云,12月31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故乡》是去年6月份创作的,当时全国都在谈乡愁,就写了一组诗;《故乡》是组诗的第一首,字数最少,其他几首字数较多,不符合字数少于100字的评奖要求。
  
 
  
  新华网武汉12月31日电(记者王贤)“13字短诗赢得10万元大奖”一事,近日引发舆论热议。12月31日,中国咸宁“金叶?香泉海杯”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评选活动公开透明,不存在暗箱操作,完全由评委按程序评选出来的。
  
  “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这首名叫“故乡”的短诗,获得了大奖赛一等奖,独揽10万元大奖,几乎是“一字万金”。这首诗的获奖也引发了网民热议,有网民说:“这样的三句话,不能算诗”;点赞者也不少,认为这首诗“短小富有内涵,给人以想象空间”。
  
  据大奖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评奖分初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6首获奖作品,并经过为期一周的公示。最终,《故乡》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他说,整个评选活动完全公开透明,作品编号、作品原文和作者信息投入不同的邮箱,评委们只能看到作品编号与作品。评委有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著名诗人叶匡政以及《长江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胡翔三人。
  
  《故乡》作者、云南《曲靖日报》会泽记者站的记者施云,12月31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故乡》是去年6月份创作的,当时全国都在谈乡愁,就写了一组诗;《故乡》是组诗的第一首,字数最少,其他几首字数较多,不符合字数少于100字的评奖要求。
  
  施云说,“我也没想到自己会得奖,也看到网上很多人不认可,有人怀疑是好事,自己的诗肯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读者能够点出不足,提一些改进意见,对我是莫大的帮助。”
  
 

 

中办、国办出台文件 规范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

$
0
0

中办、国办出台文件 规范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

我要评论
                                               2015年12月28日 19:29:1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 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

  意见分十个部分,提出了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明确全国性文艺评奖的举办主体,完善全国性文艺评奖的标准和审批。意见还对健全评审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提供支持保障等内容作了规定。

  意见指出,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要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评价作品,把群众评价和专家评议与上座率、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入基层、受到群众欢迎作为重要依据,建立能够反映文艺作品综合质量的评价体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把社会声誉和艺术成就作为参评的前提条件,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倾斜,严禁有劣迹的从业人员及其作品参评。

  意见提出,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的奖项和数量。20项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保留19项,大幅压缩子项和评奖数量,着力提高质量。对已经批准的节庆活动中设立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跨境的各类文艺评奖进行清理压缩,奖项数由32项压缩为4项;今后还将实行总量控制,一般不新增。此外,全国性文艺评奖,原则上只能设置二级子项,严禁自行增加子项或扩展到三级分项。

  意见要求,对社会组织、学校和研究机构、报刊、出版单位和网站等加强管理,未按规定程序获批,不得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此外,严禁各类企业以各种名目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

  意见还强调,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评奖规则和评奖结果要向社会公示;新闻媒体对违规举办的全国性文艺评奖,以及评奖中的不正之风,要及时给予曝光、批评。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对全国性文艺评奖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给予通报、责令整改。


 

[转载]《中国诗人》2016年第1卷(1月中旬出版)目录

$
0
0
《中国诗人》2016年第1卷(1月中旬出版)目录

开卷诗人 | Kaijuanshiren
 07 川 美 川美的诗(十五首)
 13 董 辑 歌唱的意象和想象中的词
       ——论川美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技术以及想象力
诗 方 阵 | Shifanzhen
 21 宫白云 秋声比告别声多了些漩涡(组诗)
 24 周瑟瑟 语言的呼息
              ——读宫白云的诗
 26 聂 权 不逊之心(组诗)
 30 聂 权 好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32 刘 波 寻常诗意与爱的可能
        ——聂权诗歌论
 38 王文军 远处的风景(组诗)
 43 落 葵 新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与意义
        ——王文军诗歌印象
 47 夏 寒 暗藏的幽香(组诗)
 51 蓝 天 在诗歌里发芽
        ——评夏寒组诗《暗藏的幽香》
 54 张永波 像风一样刮过(组诗)
 58 左 岸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美
        ——读张永波组诗《像风一样刮过》
 61 阿  孤灯之下(组诗)
 65 阿  诗歌是我活着的表情
 67 高咏志 中年变奏曲(组诗)
 71 高咏志 糖与盐(诗随笔)
 73 任佐俐 倾诉(组诗)
 77 刘恩波 可以凭靠的内心直觉和诗意
        ——读任佐俐的诗

诗 记 忆 | Shijiyi
 82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专栏前言
 83 姜红伟 在火焰的旗帜下歌唱
        ——李峻岭访谈录
 93 未  凡  对中国诗歌学会成立前后的点滴回忆

大 视 野 | Dashiye
 96 王妍丁 让你的温柔楚楚动人(组诗)
 99 娜仁琪琪格 辽远(组诗)
102 杨 勇 小站点(组诗)
105 卢 辉 一些与草无关的事情(组诗)
108 晏略殊 风歌(组诗)
111 刘金忠 风声之外(组诗)
114 曾 晖 故乡的原风景(组诗)
117 龚学明 唯美主义的城市眼光(组诗)
120 禹德志 归来(组诗)

散文诗档案 | Sanwenshidangan
122 雷 霆 大地苍茫(组章)
125 郭 毅 山祭(组章)
130 李 云 与契诃夫相遇(组章)
133 阿 垅 天使(组章)
136 青 槐 梅山异话(组章)
139 杨瑞福 楼兰(组章)
142 霍楠楠 一根火柴的海市蜃楼(组章)
145 漫 尘 关于城市的量贩式短章
148 司 舜 注视(五章)
150 那 女 烟花既落(五章)
152 卢 山 锈说(二章)
155 杨启刚 土地的心脏(组章)

■诗 长 廊 | Shichanglang
158 纪洪平 被大雪掩盖的一场历史(组诗)
160 孙友田 因为(组诗)
163 林柏松 另一种渴望(组诗)
166 林柏松  遥远的呼吸(随笔)

诗版图•网络诗选作品选 | Shibantu•wangluos
                           hixuanshirenzuopin
170 栖 代 与季节说(五首) 
172 山中子 老家的秋(四首)
173 诗小雅 椴树花开了(四首)
174 后 街 定日的落日(四首)
176 王志彦 听雪(四首)
177 唐朝小雨 往事 (三首)
178 江南客 如此安静 (四首)
180 石 头 小城 (三首)

中国诗人特别论坛作品选 | Zhongguoshirente
                            bieluntanzuopinxuan
182 沙 辉 不可复制的光阴 (三首)
183 谢 丽 我只爱这四点种的黎明 (三首)
184 张生军 芒种时节 (二首)
185 努尔波拉提•阿布都卡德尔 叶泽湖
187 卢修宾 听火车的声音滑过山坡 (二首)
188 石明洪 仓基街那一抹黄 (三首)
189 芦 笛 与野草书 (外二首)

诗 论 坛 | Shiluntan
191 黄东成 新诗百年诗坛我见
        ——在“两岸诗歌论坛”的发言

诗 高 地 | Shigaode
195 包容冰 感悟岁月 (组诗)
197 中 海 偶然 (组诗)
199 蓝敏妮 桃花雪 (组诗)
202 伍亚霖 秋日书 (组诗)
204 伟 钟 温暖无形 (组诗)
207 康 泾 扭曲的钟摆 (组诗)
210 琴 墨 采风的人 (组诗)
213 刘开鸿 渴睡 (组诗)

诗 漫 评 | Shimanping
215 尤 佑 予心灵以欢悦与沉痛
        ——读芦苇岸诗集《坐在自己面前》

诗 现 场 | Shixianchang
154 胡世宗新著:地球是圆的
    ——我的86天环球之旅出版发行
190 第二届“刘伯温诗歌奖”颁奖典礼举行
206 刘燕新诗集《落雪有声》出版 
209 宁延达诗集《风在石头里低低地吹》出版
212 赵晓梦诗集《一夜之后》出版
220 张同吾先生追思会在北京举行
221 本刊编辑王妍丁荣获首届世界华语诗歌大赛一等奖
222 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花莲和彰化召开
224 黄怒波当选本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224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获《中国新闻周》
    “影响中国”2015年度企业家奖


 

[转载]《世界散文诗人辞海》辞条纸刊今天隆重滚动新内容!敬请广大诗友关注,赐稿!

$
0
0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辞条纸刊(2015年12月12日)征稿工作全面启动

启事详见

【附】启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6c5b80102vxnu.html


   征集《世界散文诗人辞海》要求:

1•凡在散文诗坛耕耘者,作品有一定的维度,在省级市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过一定数量,并在散文诗界创作有建树和成就;理论研究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散文诗人;

2•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过自己的散文诗集,或获得过散文诗奖项(奖状以数码照片为准);

3•本人愿意被收入“辞海”的散文诗人,请按规定提供所需资料和您的精选散文诗作品2—3篇,发往《世界散文诗辞海》编辑部指定的邮箱:13122635611@163.com;(截稿日期:2016年2月底)编纂凡例:《辞海》按国务院颁发的省市自治区以笔画为顺序。

 4•各人的辞条与代表作最多占两个页面,请用word文档编辑好(宋体五号、名字加粗)发正文及附件(避免打不开造成遗漏)个人代表作选用800以内的作品; 

 5•辞条内容(散文诗人必须写清自己的16项,字数最多不得超过500字):姓名+属地(原名、笔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散文诗创作简历、个人荣誉、专著(请标明代表作的题目)、加入的社团及时间、主要著作或作品名称、获奖情况,另附散文诗人高清生活照两张及精选作品的数码照片备用,(要求像素必须在300kb以上,人像较大为好)等;代表作等8项。

6•文责自负。

入编方式:以推荐和自荐公开征集。

目录格式:作者名字/题目

正文格式:题目、作者名字、照片、出生年月日、民族祖籍、作者文学简介、通联(电子邮箱、电话或手机和常住地址等。    需要特别保密的编辑资料请发王舒漫邮箱(295397554@qq.com)或移步博客处纸条留言)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prettyw08 


注:为全面详尽完整地收录散文诗人辞条,尽可能避免遗珠之憾,自即日起,敬请散文诗人转发传播。(有意资助人士可与编辑部联系;所有资助本辞海的人我们都将在“辞海”附录中答谢。通联:13122635611@163.com  )衷谢!

【附】《世界散文诗人辞海》编辑部组织构架(陆续添加中,以正式出版为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6c5b80102vylj.html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

一:主编以及常务主编工作规则

1•全面负责与管理《世界散文诗人辞海》编辑部工作;

2•宏观控制,微观严格把关,执行编纂,甄选组织策划;

3•负责对辞条中重要人物的决策,审议;

4•协调、制定编辑人员岗位职责,统筹,出版等工作。


 二:副主编工作职责

l、树立事业精神, 在编委会的指导和主编的领导下,主持编辑部的全面工作,协助主编抓好编辑队伍的思想素质、编辑理论、技能,协调工作和编辑实效的提高,明确此次编纂,的宗旨,对《世界散文诗人辞海》的词条以及选送代表作的甄选,编辑、等负主要责任。

2、严格把关,杜绝人情稿,贯彻、执行并负责编委会的编撰工作条例和编辑部的有关规定,有事及时与编辑部作实时沟通,在意见统一后组织实施。

3•参与策划编委会的日常工作,协助编委会的各种活动,适时提出编撰计划和建议。

4、坚持“辞海”编纂宗旨、前瞻规划和编辑方针,积极推进编辑人员的省察实绩,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和向编委会报告工作状态。

5、负责“辞海”编辑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统筹、终审稿件的发排,认真把好编辑出版质量关和编辑信息保密关。

6、承担辞条重要人物辞条的责任编辑,指导和帮助编辑人员解决编撰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参与审稿、校对工作;

7`必要时对某些重要稿件进行审理和修改,对争议作品约请主编和编委会编委复议,并承担审编稿件的保密责任。

 8、服从临时性工作安排。


三:编审工作安排:

王幅明、韩嘉川、灵焚、亚楠、陈惠琼、马永波、周庆荣(排名不分先后)

1•负责编辑确定自己对应,对接各省市地区的辞条的审查,协调工作;

2•严格把关所有编辑上交的辞条和代表作的审查与编撰工作;

3•协助编辑部把关有关人员的甄选等工作。


四:责任编辑及对接编审工作安排:

东北:戴永成  对接 (周庆荣)

华东:秦华 王舒漫   对接(韩嘉川)

华北:夏寒    对接 (灵焚)

华中:许泽夫   对接  (王幅明)

华南:李明月  对接   (陈惠琼)

西南:海叶    对接(徐澄泉)

香港、 澳 门 、台湾 (待定)

省市地区汇总:王幅明 韩嘉川

海外部分:

灵焚,马永波等


附:

岗位职责: 

1、负责相关地区散文诗人的个人信息(16条)的核查、编辑、审校等工作; (16条请参阅编辑部颁发的“辞海启事”做好严格把关。)

2、完成信息内容的完善与编撰; 

3、登记资料及相关代表作的初选工作; 

4、熟练使用word文档等常用软件完善散文诗人辞条等工作。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800—1000字范围)沿革及其他(按回复前后陆续排列次序)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撰文安排:(排名不分先后,以出版为准)

1• 耿林莽老师:(撰写散文诗与散文诗理论研究。)

2•邹岳汉老师(撰写中国散文诗一百年的进程)

3•汪志鑫(撰写中国散文诗百年事记)

4·南京理工大学,英美后现代诗歌的主要译介者,诗人,文艺博士后,马永波教授(撰写海外散文诗历程)

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焚教授(撰写有关散文诗的前景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6•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长江学者,复旦学报(社科版)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汪涌豪教授(题目自选)

7·闻华舰、秦华(撰写中国蓝调儿散文诗组合历程)

8•海梦老师(撰写中外“散文诗学会”及《散文诗世界杂志》历程。

9·夏寒:撰写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及《中国散文诗》杂志历程

10•周庆荣撰写”我们”散文诗及星星散文诗历程

11•散文诗论坛(待定)

12·“散文诗天地论坛”(待定)

13·亚楠:《天马散文诗》及《散文诗作家》

14·“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待定)

15·《散文诗》(待定)

16·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待定)

17·灵焚,马永波负责(海外散文诗起源以及现状,哲思未来。)

(概括性的文章,字数约800-1000)

全国各省市地区知名散文诗学会及对散文诗有贡献的民间团体撰文(字数约800-1000)经“辞海”编辑部筛选后选刊  【待定】

(撰文陆续增减中。)


附: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纸刊目录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6c5b80102vz8s.html


《世界散文诗人辞海》编辑部

2015年12月月14日于上海修订


注:

请参与编撰老师们各司其职并及时转载,元旦开始辞条每日滚动更新


(另请转载此文按照转载形式,不能原样拷贝此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多谢配合!)   



 

诗说中国节之 《小寒》发武城时报副刊(2016/1/4)

[转载]名家欣赏--唐诗

$
0
0
       名家欣赏


右6为:唐诗先生

唐诗,本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博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主编、《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主编、《世界诗人》杂志特邀总编、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等。先后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蚂蚁之光》(中英对照)、《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村庄与星斗》等十余部。主编《国际当代诗人诗选》等十余部诗歌选集。诗作译成十余种文字,入选国内外数十种选本。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等举办唐诗诗歌作品研讨会。参加《诗刊》23届青春诗会。获重庆文学奖,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诗刊》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诗歌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黎巴嫩纳吉.阿曼国际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等,获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国际最佳诗人称号。

 

 蚂蚁上路

唐诗

 

1

蚂蚁从何起步?祖籍在哪里?

蚂蚁

一直沉默不语

 

它们细小的语言 

也属于人类

在交头接耳的触碰中

完成了

声音的伟大启示

 

2

整个上午我都在观察一群蚂蚁

黑压压的文字

令一条路线不安

 

它们搬动着雷声

搬动着闪电

 

3

蚂蚁的脸上,出现了

神话般的容颜

 

4

蚂蚁从不想拦住巨大的脚步

蚂蚁反倒像

黑色的

小小的

惊骇

 

5

当蚂蚁互相形成蚂蚁的时候

我正在寂寞大地的一角

回忆行星旋转的秩序

 

当蚂蚁在灵魂的内部以血肉相亲

劳动和团结一类字眼

便一齐闪光

 

当蚂蚁留下峡谷的空隙

我就去填补

 

6

一只年轻的蚂蚁

满面正午的光辉

我看到它头顶的毛发

比黄金还耀眼

 

7

暴雨过后  蚂蚁成片叹息

它们的家园

以泪水的方式碎了

 

但细微的蚂蚁

比铁屑还坚硬

 

8

我热爱蚂蚁饱满的前额

发亮的眼睛

 

它们让我想到:蚂蚁细小的肩头

扛的

不是巨大的幸福

 

9

蚂蚁的骨头中,布满了

旗帜的纤维

和红花的余烬

 

蚂蚁从不惊叫  哪怕大山

压在它们身上

 

蚂蚁光荣地站立

 

阳光照射,花香在嘴唇上

变厚

 

10

我没有看见过做梦的蚂蚁

 

我眼中的蚂蚁

始终在寻找搬运和爬行

 

蚂蚁即便有梦

梦也在路上,就如蚂蚁的汗

忠于跋涉

 

11

雪地上  蚂蚁的黑特别醒目

 

我看不到

它们冷静的起点和终点

 

我只是猜想:蝴蝶们

在干什么

它们是否象我一样

渗出了坚硬的眼泪

 

12

在一句凝滞的诗中

我的蚂蚁扛着闪电飞跑

它比雷声来得更早

 

在另一句流动的诗中

我的蚂蚁已布满我黑暗的小路

 

13

蚂蚁在搬动天空,它们

映水而过

 

它们不需要干旱的敬畏

 

它们也不把云朵和雨水

留给一个人

 

蚂蚁搬动天空时

湿润已在慢慢移走

 

14

陡峭的刀

蚂蚁在刀刃攀登

 

刀刃未伤着蚂蚁

蚂蚁

把刀刃的光芒一寸寸逼退

 

15

一滴滴蚁状的墨水

被诗歌叩响

 

瞳孔中,爬出一粒粒滚热的黑泪

 

16

我觉得花荫下的蚂蚁

特别好看

包括它们

花香四溢的劳动

和脸上灿烂的倦容

 

17

蚂蚁开辟了一条黑黑的路

 

18

蚂蚁在词语中穿行

字缝中的天空

因此更蓝

 

蚂蚁惊醒了一个词语,这个词语

也爬行起来

我看见一只新的蚂蚁

 

那么勤劳,那么五官端正

怀着大地的心跳

不让草尖的露水靠近

 

19

简单的生活

如蚂蚁,一目了然

 

20

不要问:蚂蚁从何而来

蚂蚁

为什么黑如黑夜

 

我清清楚楚地知道

我会在蚂蚁中

相逢一位圣人

 



 

[转载]胡有琪出版第五本个人诗集《胡有琪诗选》

$
0
0

胡有琪出版第五本个人诗集《胡有琪诗选》

 

 

近日,胡有琪的诗集《胡有琪诗选》,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由《星星诗刊》梁平、龚学敏主编的“星.诗文丛”第三辑推出。该诗集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23904号。

这是诗人继《野百合花》《雪在燃烧》《青山牧马》《托钵在西藏行走》后,出版的第五本纸质个人诗集。

《胡有琪诗选》单价30元,需要购买者,QQ联系:350878487

手机联系:15182822565




胡有琪电子诗集《爱的共和国》、《沉思与行走》、《月亮船》出版


据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报道”2014211日至14日消息:中国云相继推出了《中国千本新诗电子丛书》之001900200021胡有琪著的电子诗集《爱的共和国》、《沉思与行走》、《月亮船》

《爱的共和国》电子诗集下载地址:http://yunpan.cn/Qp2AHZGKz33gv

《沉思与行走》电子诗集下载地址:http://awhhtsnlfu.l19.yunpan.cn/lk/QptIK55y8hzNj

《月亮船》电子散文诗集下载地址:http://awcpeeq7fz.l19.yunpan.cn/lk/Qp9nSGS5cKTHN

《爱的共和国》诗集共有世界名画配诗160首,《沉思与行走》诗集共有世界著名雕塑配诗140首,两本诗集配有优美的音乐,诗画并茂,相得益彰。其中还有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翻译栏目编辑,江苏诗人翻译家郁序新的译诗,为诗集增添了特别的味道。

电子文本诗集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今后必须面对的新生事物。正如中国云论坛编辑、诗友在线灵童所言:要想重回大众视野,首先要弄清楚大众渴望什么和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无疑,《爱的共和国》、《沉思与行走》就是这样的诗歌。

欢迎文朋诗友下载交流。







 

我理解的好小说的特质

$
0
0

我理解的好小说的特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11版)
拉萨,寒冬的清晨,阳光照耀着布达拉宫,唤醒了高原之城。 CFP

    ■演 讲 人:马 原 ■演讲地点:昆明《大家》编辑部■演讲时间:二○一五年五月

    马原 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当代“先锋派”小说开拓者之一。当过农民、钳工;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到西藏担任过记者编辑;1989年辽宁文学院任专业作家;2000年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纠缠》《牛鬼蛇神》等。

    我当过十几年老师,带来的一个很大的身份转换就是,我过去是个职业写小说的人,而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变成一个在大学里职业讲小说的人。这个身份转换有点奇特,而且在那段时间里我完全不写小说。我感谢不写小说的那十几年,使我成为一个讲小说的人。

    主办方规定了今天的话题范围——“小说技巧”,面对这个具体的话题,我觉得压力稍稍有一点大,所以也稍微备了备课,做做准备。但今天跟过去面对学生时不一样,在座有非常多的人是我的同行,跟同行“谈手艺”是个挺危险的事情。就像对一群木匠讲“如何做板凳的四条腿”有风险一样。下边也许有半数以上的人对板凳的四条腿比你知道的还多,板凳比你做得还多,甚至有可能有擅长做细活儿的木匠。由于受到《大家》杂志的委托,即使有风险我也得坐到台上来,所以就跟大家说说“我理解的好小说的特质”。

    可能很多人对小说都有自己的标准。过去都说“文无第一”,小说肯定是“文”之一种,很难能有统一的标准,对好小说的认定因人而异。我有一个前辈朋友,比我大概大30岁,是过去沈阳文联的一个老作家。他原本是军队干部,因为在军队时就发表过一些小说,所以转业以后就分到文联当了副主席,分管作家协会。这个老先生管我叫小马原。有一天他就找到我,说小马原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我说您可别说请教。他就说我想问你,有个叫海明威的作家你知道吧?我说知道,我说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海明威。他就说,这个海明威最有名的小说叫《老人与海》吧?我说也可以算,因为他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受奖词里面好像特别提到《老人与海》。他说你看过吧?我说看过。他说我们都是同行,我就想知道那个海明威为什么那么了不起,他还能得一百多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那个《老人与海》薄薄的,几十页,算一个中篇吧?那么薄的一本,我估计他一个星期就能写出来,他一个星期写出来的小说就值一百多万,还是美元?他说这个事我想不通。还说,我仔仔细细看过三遍,你听听我的描述是否准确?——有个老头是打鱼的,几天几夜,一个人弄一个小船,抓到一条大鱼,这个鱼比他那个船大。我说是,那个书上写的叫马林鱼,好像是很大的鱼,像鲸鱼似的。然后他说,这个大鱼不能装在船上,他就拉着它走,最后这个鱼叫别的鱼给吃了,是吧?我说是。他说不就这么点事吗?它凭啥值一百多万美元?我就说老师你说得都对,肯定是诺贝尔奖的那些评委们瞎了眼睛。

    我们不能说这个老先生不懂小说,《老人与海》本来就是写一个老头儿,这老头儿还有一个名字,叫桑地亚戈。只有一个人物的小说特别难写,但是我没跟他说难写,因为我要说难写,他说那以后我也只写一个人,那我也能得一百多万美元。我可不敢这么跟他说,因为诺贝尔奖我说了不算。

    就从那次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刘翔破纪录那次谁第二?我估计在座的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我估计那个人跟刘翔也就差百分之几秒,其实跟刘翔跑得一样快,就是肩膀谁在前边谁在后边,但是特别有意思,第二是不存在的,第二跟第八和第七十亿,最后跑得最慢的那个人其实一样。武只有第一,但是文,“文无第一”。

    一下子,我从这个小事情上就悟到了一个关于小说的价值论的标准问题。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我不敢卖弄,说你不懂我懂,这不是我做人的准则。还有一个是,要以我的标准去说服他《老人与海》的小说值一百多万美元,我觉得这个也不是我要做的事。同时我又觉得这个老先生说的也不无道理,他说的对啊,《老人与海》不就是一个老头儿桑地亚戈这个老渔夫打了一条鱼,他这条鱼最后被别的鱼吃掉了,最后他拖回去一个鱼骨架吗?

    可能是因为当老师的缘故吧,那几年我尽心竭力、全力以赴,在学校每讲一次课都特别认真。因为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两个人的重托,一个是我的好朋友格非。我比格非年长,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也挺年轻的,刚刚大学毕业,他们就特别愿意听我讲小说。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玩儿得特别愉快,我很多时间都在华师大玩儿,华师大有一些好朋友,他们也对小说特别着迷。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就请教格非老师,我说你这么多年一直当老师,你给我指一条适合我当老师的路。格非就说,我们当年那么愿意听你讲大师、讲名著,你就做这个,这个肯定是驾轻就熟,肯定会特别好。

    还有一个就是我前妻皮皮,她是一个小说家。她说:“那么多年你跟朋友们聊小说,我是很想记录的。”但是早年的时候工具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这么方便的录音设备,现在每个手机都能录音,那个时候要用笔记。她说:“你讲小说,你给朋友们讲小说的时候,讲这些作家的时候,朋友们特别感兴趣。”她说:“我就觉得你要当老师,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且你可以把你的讲稿、录音都留下来,以后方便出版。”两位都是我同行,都是小说家,我就觉得“听人劝,吃饱饭”,也许他们的建议是我当老师的一个最好的方向。我连续讲了四年课,最后集纳了大概九本书,一百多万字,都是讲小说的,讲大师、讲名著。也有一部分是讲电影。实际上讲电影和讲小说有一点像,因为都是在讲叙事文本。但是写的时候不一样,我写电影、写小说,个人的体验差别非常大,电影是一个可能需要依据更多技巧去写作的东西,很多东西都要事先设定然后再去写。如果小说以构造剧本的方式去写那就出大问题了,那样写小说一定很烂,因为好的小说一定不可以在预料之中。

    我个人以为好的小说最重要的特质是一定要有一个好故事。没有一个好故事,一定不会是一个好小说。曾经有过大家以为是好小说的、不是好故事的一些范本。比如在20世纪上半叶,甚至到20世纪中叶,被捧为小说高峰的几部没有好故事的莫名其妙的小说,你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追忆似水年华》。我身边有几个读完《追忆似水年华》的人,他们对这本书有比较高的评价,对此我是起疑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由衷之言。因为我一辈子就是个职业小说读家,我对历史一窍不通,我从来不看任何纪实类的东西,人物传记、正史、野史,我从来不看,因为我觉得生活已经有一点让人疲倦不堪了,我说的生活就是真实,事实已经有一点让人疲倦不堪了。像我的同行前辈加缪,他就总结过,他说一个人正常的一生就是几千天,你如果把这几千天稍微具体化一点,就是每天睡眠重复几千次,吃早点这件事重复了几千次,午餐几千次、晚餐几千次,如果你上班是从A地到B地,途中你也许利用同一种交通工具,所有这些事情每天都在重复。还有更残酷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一生中用得最多的器官是嘴巴,我们每天都要不停地咀嚼,咀嚼这个事情一直不停地重复。所有的事几乎都在重复,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我特别不耐烦的事实。

    我有一个同行、好朋友,也是我的助手,今天也在这儿,在许多年里我写作的时候,她是我的助手,也是我关于历史方面所谓事实方面的顾问,我什么事都要问她。朝代的大脉络我知道,什么夏商周、秦汉隋唐这个大脉络我知道,但是具体的事情我完全搞不懂。不瞒诸位,我前些日子是这一辈子第一次读历史,因为我们谈到人类起源的时候说到夏,我说我接触过的资料说夏不存在,考古学从来不支持夏的存在。他们就说好像不是这样的。不管是不是,我想知道夏存在不存在,然后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去拿一本权威的正史去看一下夏存在不存在。我就委托他们帮我定了一本《中国通史简编》,作者是范文澜。我翻书的时候,突然特别高兴,原来我关于夏的印象记忆没错,在范文澜的《通史简编》里边夏确实不存在。

    讲这些话我是想说,真实、历史一直让我特别疲倦,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去读小说,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我不知道诸位对小说各自有什么定义,小说是不是就应该承载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很多内容,比如说历史感,比如说社会正义,比如说道德评判?因为人类有小说这个东西已经很久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究竟在我们这个族群、这个种群的历史当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我愿意从我的理解上去给小说做一个大概的定义。刚才我说我特别愿意读的是好的小说,首先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至少有一点是不一样的,有某一个点是不一样的。你想写好小说,你如果能抓住一个好故事,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不二法门。你先找到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就能叫你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好故事肯定不是好小说的唯一标准。

    把一个好故事稍微细化一点,分解一下,大家都愿意问讲故事特别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什么?是悬念吗?就是说故事抛出来的时候,已经让听故事的人对于你的故事前情,对你故事的结尾有某种期许,对前边发生的起伏跌宕有某种期待,让你能够在你自觉自愿的前提之下继续,让故事继续,让讲故事的行为继续,让你听故事的状态继续,这个才能让一个故事真正称之为好故事,让一个故事能够被最终完成。一个是讲,一个是听。

    实际上在有悬念之后,一个好故事还要具备另外一个东西——玄机。为什么他的故事你听完后转身,故事就不再存在了,而另外一个故事却能够在你心里逗留?一定是你在一个好的故事里边感悟到了悬疑,你自愿留在里边,愿意去跟故事里边的人物、跟故事里边的人物遇到的情景去纠缠。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讲故事的人有高下之分,好故事和平常的故事有高下之分,玄机就是这个高下之分。你能不能让你的读者、让你的听众留在你的故事之中,即使故事完成了。我是有这种体会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演完了,观众噼里啪啦起来把椅子一掀就退场,但是有时候我愿意一个人坐在影院里边,我就觉得那时候我还没出来,我还在故事当中。那么我就把这种故事里的,这种能把人、把读家、把观众留住的力量称之为悬疑——你愿意在故事里边徜徉,在故事完成的时候还去回味。

    当然,更好的故事在结尾的地方它一定要给读家、要给观众一把开悟的钥匙,要让读家、让观众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会有一点恍然大悟,会有一点如梦方醒,这种时候好故事就成为好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个故事不一定是你的,也许是别人的,但是如果由你来讲,你也讲得非常好。节奏好,你也有把握玄机的能力,你也有给观众或者读家开悟的这把钥匙,你能把你的读者,把你的观众留住,那么你已经具备一个好的小说家的这种素质。

    当然,好的小说可能跟好的故事还有不同。比如说好的小说首先得有好的语言,语言是特别关键的环节。昨天李洱老师在我们聊天的时候,特别称道这一期和上一期《大家》杂志登的一个长篇《女人之于女人》的语言,在此之前,在座的北京的一位作家,我们聊到《女人之于女人》这个小说的时候,他表示也特别喜欢这个小说的语言。作为小说家,我们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我们觉得好小说的语言首先应该是清晰的、到位的、流畅的。无论你要说什么,首先你要说得清晰,要说得精准,要说得到位。然后好的小说语言应该是流畅的,当然我也愿意在这儿说一个不同的方向,可以是清晰、精准、流畅,也可以相反,因为我们读到过完全不同的小说。我说完全不同的小说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意识流小说。

    在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行其道的时候,出现了非常多的用那种断断续续、绝对缺少逻辑链条的语言方式,就是刚才说的与清晰、精准、流畅相反的一种语言,一种完全是在阅读过程当中被人为制造出障碍的语言。最典型的例子是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人乔伊斯。乔伊斯的大部分小说我都读过,我不喜欢他,但是我挺敬佩他,因为我知道乔伊斯确实是抓住了由心理学原有的一个支流衍生出的一个非常大的学术流派,就是意识流学说。意识流学说研究的是意识的方方面面。从意识流学说里面我才体会到人类的意识原来绝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我们任何行为包括我们的言语,都包含了潜意识,包含了下意识,包含了婉转的心理流程,在这个过程里真正深得其道的绝不是前边提到的普鲁斯特,他的东西其实充满了线性逻辑,他只不过是把许多线性逻辑的片断集合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让人觉得他是意识流。其实真正对意识流把握了解最为精准的还是乔伊斯,尤其是他的《芬尼根的觉醒》或是《芬尼根的守灵夜》,这个译本不同译名也不同。

    刚才我说到小说的语言曾经在一百年以前,有过一次巨大的颠覆,大概持续了二三十年,包括比他们晚一点的海明威。海明威的写作也有若干意识流的片断,海明威用得非常有分寸感,他仅仅是作为片断存在于海明威的小说里边。很多长篇里边都有片断,非常诗意,而且突如其来,回味无穷。

    今天全国各地来了这么多同行,你们都写小说。这一辈子我最不愿意劝你们做的事情就是写小说,因为我觉得写小说对天赋要求很高。就是说,首先你得判断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天赋,你是不是一个写小说的材料,你有没有对于语言的那种高度的敏感,使用语言的时候有没有那种节奏感、抑扬顿挫感,有没有那种把你要描述的东西含住的那种把控能力?这些方面其实特别特别难。很多人也许一辈子在写小说,但是他把自己定位得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我认为有一些会讲故事的人,他们完全可以去做像《故事会》这一类以故事为主的刊物的撰稿人。因为故事对于语言的要求和小说对于语言的要求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说能把一个故事顺畅地讲出来就会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我经常翻《故事会》,《故事会》是在中国发行数百万份的一个刊物,是一个讲故事的平台,很多人都到那上面试试身手。说心里话我讲了一辈子故事,我去《故事会》我肯定只是一个很平庸的撰稿人,就是说我的故事不精彩,我不是特别好的一个讲故事的人。

    所以我说,如果你想测试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是不是有做好小说家的潜质,我希望你先去拿一本海明威的小说集,去拿一本加缪的小说集,纪德的小说集,卡夫卡的小说集,博尔赫斯的小说集,随便他们谁,你去拿一本,然后你读他们的小说,如果你读他们没有心得,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了不起,你就不要再写小说了,因为他们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只是你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

    那么我接着还想说,在有一个好故事的前提下,在有一个对语言的把控、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的熟练运用下,好的小说还要有另外几个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刚才我们说的好故事,好故事是一个好小说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故事,但你只能顺着这个故事的惯性前进、结尾,你的小说一定是失败的。所以你结尾变得特别特别重要。所有的好电影,如果你要把它变成一个好小说,首先你得把它的“电影”去掉,因为公众对于好故事的结尾和小说家、和那些专门在有电视剧的这个时代还去找小说读的人群是不一样的。他们要的一定不是那个好的电影的结尾,因为好的电影的结尾有普世性,它一定是绝大多数人喜欢的,如果观众不喜欢这个结尾,那么这个结尾就一定得改掉,因为电影是一个由观众养活的产业,在现在这个时代,电影是一个工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非常高的成本,而小说则是一个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行业,所以小说早就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小说只是一个行业。这就是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电影对结尾的要求一定是让绝大多数观众心里舒服、满意、不抵触的,这样观众才会走进这个电影给他设的圈套,走进影院。而小说不一样,我写出的小说你不愿意读,就把书合上,或者压根视我的小说为无物、不存在,但是也许就有那些跟你写作状态差不多的个体,他们觉得我就是愿意读难受的小说,我就是愿意读别扭的小说。

    我有一个小说家同行,他当年写小说,已经有二十多年不写了。他就跟我说他最愿意读的是那些意识流小说,和那些让读者不忍读的小说。比如说他特别喜欢卡夫卡,大家都知道卡夫卡的小说,最经典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卡夫卡式的小说是《城堡》。你从书的第一页第一行一页一页读下去,但是当你把《城堡》读完了,会突然觉得你受骗了,《城堡》这种小说可以从任何地方去读,拿过来随便翻到一页,你往前读往后读都一样,没有关系,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它没有反正、没有里外、没有上下,随便穿。我在西藏待得比较久,西藏有一支工布藏族,工布藏族有一种服装叫氆氇。氆氇是什么?像一个毯子似的,只是在中间一条,中间有个洞,拿过来把洞套到头上就把衣服穿上了,然后用个带子一扎。卡夫卡的小说就像工布藏族的这种服饰。说实在的,小说能写到像《城堡》那么妙不可言的,没有。因为你说不出哪是头哪是尾。

    很多小说家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可能都买过保险,自己买过或者单位给你买过,各种各样的保险。保险这个行业也是妙不可言的一个行业。这个世界有永动机吗?保险就是一个永动机,保险公司是这个世界上最富的一个行业,超过银行。你在世界上看,哪个城市里边最奢华的那幢楼,里边没有灯,门口也没有人,稍微打听一下,你就知道那是保险公司。他们钱太多了,每个城市里最漂亮的楼都是保险公司和银行。保险公司特别奇怪,它是永动机,每一个参加保险的人都像登上了一辆车,这辆车从哪来的你不知道,往哪去你也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搭上一段,搭上一段你就得到了你要得到的,你搭保险那么你做事情有了保证,你的健康有了保证,你的生命生活当中许多事情都有了保障。其实它是怎么一回事呢?完全不知道。

    卡夫卡的小说、保险公司、工布藏族的氆氇,这些东西都特别像,这些东西都是这个世界特别奇妙的造物。所以我就说另外的一种好的小说,它就会和我们一直对好的小说的那种诉求不同,比如我说,我是一个卡夫卡绝对的崇拜者,但是我从来没读完过《城堡》。我家里虽然有很多漂亮的镇纸,有石头的、红木的,各种各样的镇纸,但是我是躺着看书,我从来不拿镇纸把那个书页压上,我有时候会顺便把看到的那页折一下,有时候不折,我看卡夫卡的小说就是这么一个情形,比如说我今天把《城堡》拿过来,从前边我看了两个小时,看了70页,也看了挺厚一叠了,然后我就因为没有拿镇纸把书页压上,或没有折页,下一次想看的时候,我就发现这儿也像,又不太像,那儿也有点像。

    后来在读《沙之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博尔赫斯早就发现了,他说整个海滩的沙子特别像图书馆。《城堡》就像海滩一样,每一页彼此相像,你根本不知道你上次究竟看到哪一页。后来我用类似的方式故意不折页,然后我今天看几十页,明天看另外几十页,每次拿过来随便翻,越翻越觉得他讲的是一个人要去述职,但是这个人永远都在途中。永远。所以我最后发现,有一个聪明的小说家,他把我们惯常对于故事的线性需求完全给颠覆了,他把它造成一个真正意义的迷宫。迷宫是什么?西方迷宫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西方的迷宫特别直截了当,就是把许多梯子摆在那儿,你在任何一个地方往前走都会撞墙,任何一个横或者竖,前边都是抵住的。这个横在这里是横,但是在它的前进方向上它实际是竖,它永远抵住。向左还是向右,向右还是向左,循环往复。它把我们前边对于一个好小说的定义彻底颠覆掉了,它就是人为制造出无穷无尽的障碍,让障碍本身变成小说的魅力,让障碍成为我们原有对叙事文本的需求的一个反动,而这个反动恰好构成了我们对于小说的全新价值的一个理解。

    我刚才已经比昨天李洱和范稳二位同行说得多了,因为小说这个话题,小说的构造、小说的技巧、小说的奥秘是说不完的;因为每一个文本,每一个独创性的文本都会提供一个非常新鲜的小说奥秘,不能够穷尽。我就把今天的话打住,我特别向大家推荐一篇我认为是许多年里未见的非常奇妙的好小说的范本,就是学群的《坏家伙》,它刊登在《大家》2015年第一期上,我向大家推荐。它很短,篇幅很小,但是我愿意说,它是我在近几年里,在本土小说中见到的一个奇葩——小说奇葩。


 

《光明日报》发表散文随笔-诗说中国节之《诗意元旦》(光明文汇周末-2016/1/8)

老一辈怎么为文艺评奖

$
0
0

老一辈怎么为文艺评奖

 

——回忆“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杨景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06日   06 版)

    一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一年多来,文艺界的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扫除了前些年的某些不正之风,出现了新的气象。这当中,最为人们关注的,也是近些年最为人们诟病的,就是当今的各项文艺评奖。连续有许多作家在网络上和报纸上愤怒指责一些评奖不公,甚至揭露触目惊心的“贿奖”,败坏了文艺评奖的声誉。2015年2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在向有关方面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锁定了文化系统五大贪腐隐患,其中一条就是文艺评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

    在我的记忆中,老一辈的文艺家们把文艺评奖看作一项极为神圣而纯洁的工作,我们是有过很好的传统的。只可惜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弃了。

    在我几十年的戏剧工作经历中,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的评奖活动,就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它恰恰和当今人们指责的那些评奖形成了一个异常鲜明的对照。我是那次评奖活动的工作人员,保存了当时的全部资料,我觉得应该把它们如实公布出来,既是一个回忆,又是一种纪念,更可以为今后评奖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份参考,乃至镜鉴。

    二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是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结束了毁灭文化的“文革”后,戏剧家们在戏剧园地的废墟上,奋然而起,老、中、青戏剧家一起上阵,决心要把被“文革”耽误了的十年找回来。戏剧终于复苏了!从剧本创作、表导演艺术,到戏剧理论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就戏剧理论研究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从“文革”结束,至1983年底,全国出版的戏剧理论著作约有二百多种。其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对戏剧文学、戏剧美学、编剧理论、导表演艺术、著名剧作的舞台演出、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理论史、地方戏曲史、戏曲音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远远超过了“文革”以前的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老一辈学者、专家,劫后余生,精神焕发,又有新的更高水平的论著问世;中青年戏剧理论家的成长,代表了戏剧理论研究新的一代的崛起,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筚路蓝缕,颇具创意的新著,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引人瞩目。

    这就是举办首届戏剧理论著作评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

    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里,戏剧理论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落后于实践。在“文革”后的几年中,虽然大有改观,但还远远赶不上戏剧艺术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在戏剧艺术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现象迫切需要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总结和认识,使戏剧艺术能沿着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

    正是在这个历史时刻,戏剧界的几位老前辈建议中国戏剧家协会顺应时代潮流,举办戏剧理论著作评奖。这是一个创举,我们有过剧本评奖、表导演评奖、舞台美术评奖,还从来没有过理论著作的评奖。如果不重视艺术理论,艺术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坚实。

    中国戏剧家协会当时的领导机构书记处,非常重视这个建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举办这次评奖,并报请文联书记处和中宣部批准,得到支持。当时一些老戏剧家都还健在,阳翰笙、夏衍、张庚、阿甲、黄佐临、葛一虹、王季思、马少波、廖可兑、舒强……听到消息后,都表示热烈支持,有的还自愿参加评选工作,很令人感动。所以剧协书记处决定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评委会,一部分老前辈作为顾问,不参加辛苦的阅读工作。剧协的主要负责人赵寻担任评委会主任,刘厚生负责指导,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承办这次评奖。杜高担任副主任并代表剧协书记处主持评奖工作。

    1983年底,我在杜高同志的领导下负责评委会办公室的具体事务。因此,我自始至终亲身经历了评奖的全过程。我珍藏着筹备评奖的许多材料,如《“第一届全国优秀戏剧理论著作奖”评选工作简报》、会议记录、工作日记等等。当我翻阅这些资料时,回想起当时评委们阅读书籍的认真细致、讨论时的热烈坦诚、浓郁的学术民主气氛、朴素和谐的会风,都使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今天回想起来,这次评奖,不仅是戏剧理论研究的一次大总结,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洋溢着的公平公正的学术精神,更加值得珍贵。

    三

    杜高同志,青年时代就受到政治运动的打击,“文革”后才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于1979年回剧协工作。他虽然饱经坎坷,但回到戏剧工作岗位后,仍然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他对人宽厚,没有官家气,尊重别人的意见,所以很好合作。参加筹备工作的小团队,同心协力地工作,虽然也碰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难题,但筹备工作圆满完成,这和杜高同志的民主作风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理论著作评奖,会引起戏剧界如此热烈和广泛的重视,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包括戏剧院校的师生、有关出版社的编辑、读者)的热情支持和高度赞扬,认为“理论著作评奖在全国是第一次,是一个创举”。

    理论著作评奖难度很大。主要难点有二:一是史无前例,无任何经验可借鉴;二是戏剧是综合艺术,很难有在文学、导表演、舞台美术、音乐、舞蹈、观众等诸多领域面面精通的戏剧理论家。通过近一年的筹备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依靠集体智慧,才可能圆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正是在广泛吸取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比较顺利地产生了评奖条例和候选书目。

    1984年6月29日评委会讨论通过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评选条例》,内容如下:

    ……

    一、成立第一届评选委员会(名单将在报刊上公布)

    二、评选范围及奖励名称:

    1、本届评选的范围限于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至1983年底初次出版的个人或集体撰写的戏剧理论著作。

    2、多人论文集、资料书、工具书、传记、回忆录、演员经验谈,均不属本届评奖范围。

    3、由本届评委会经过评选,宣布当选书目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有突出贡献者授予特别奖。

    4、对建国以来在戏剧理论研究上做出较大贡献,并有著作问世的学者、专家,授予荣誉奖;对已故的前辈学者由评委会提名报请中国戏剧家协会予以表彰。

    三、评选标准:

    获奖著作应是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戏剧艺术的历史或现状的某个方面的研究,或具有开创性,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或与现实紧密结合、对戏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达到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著作。

    四、奖励办法:授予获奖者证书,发给奖金和纪念品。荣誉奖和特别奖授予获奖证书和奖品。

    ……

    六、评选方法:

    1、采取出版社、专家、读者推荐和评委会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在多方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候选书目,由评委会讨论,用无计名投票方式,选出获奖书目。

    2、获荣誉奖和特别奖的名单由本届评委会研究确定。

    七、一点说明:

    凡因出书较迟、印数过少或其他原因,以致尚未获得应有的社会影响的著作,以及因评选工作中的疏漏或不当,未被评选的优秀理论著作,可以参加下届评选。

    条例公布后,在戏剧界引起热议,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评委会很重视,反复研究,认真采纳。

    1984年8月10日,由剧协书记处书记、评委会副主任杜高同志主持,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戏剧报、戏剧电影报、戏曲研究、文艺研究、戏剧学习等单位的记者。活动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得到他们十分热情的支持,对这次评奖作了广泛的宣传。

    在将近一年的筹备阶段中,召开过六次评委会。最后一次,于1984年10月7日至12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

    最后,经评委会评选的结果如下:

    一、荣誉奖:授予在戏剧理论、著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季思、任二北、阿甲、张庚、赵景深、钱南扬、黄佐临

    表彰:表彰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在戏剧理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冯沅君、叶德均、李健吾、严敦易、杜颖陶、周贻白、顾仲彝、黄芝岗、董每戡、傅惜华、焦菊隐、戴不凡

    二、特别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三、优秀理论著作: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四、戏剧理论著作奖:(按书名笔划为序)

    《元代杂剧艺术》(徐扶明著)、《艺术,真善美的结晶》(曲六乙著)、《元明清戏曲论集》(严敦易著)、《王骥德〈曲律〉研究》(叶长海著)、《论汤显祖及其他》(徐朔方著)《戏曲剧目论集》(郭汉城著)、《论戏剧性》(谭霈生著)、《戏曲编剧论集》(范钧宏著)、《西欧戏剧史》(廖可兑著)、《李健吾戏剧评论选》《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著)、《论悲剧与喜剧》(陈瘦竹、沈慰德著)、《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著)、《河北梆子简史》(马龙文、毛达志著)、《洪昇年谱》(章培恒著)、《〈茶馆〉的舞台艺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蒋瑞、苏民、杜澄夫编)、《曹禺剧作论》(田本相著)、《编剧理论与技巧》(顾仲彝著)、《豫剧唱腔音乐概论》(王基笑著)

    1984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颁发了获奖证书和纪念品(仿唐三彩骆驼)。最后,由剧协分党组书记、评委会主任赵寻作了题为《加强戏剧理论建设促进戏剧艺术繁荣》的报告。(评委会委托我撰写文稿,发表在《剧本》1985年1月号上,副题为“在‘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署名“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寻”,1996年收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赵寻戏剧文选》)

    四

    这次评奖,在杜高同志的主持下,在我们共同精心策划下,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一是严肃认真,大兴民主。

    评委会办公室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召开了18次座谈会,听取了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对这次评奖和候选著作的意见。他们对评奖工作、评选条例、候选书目、表彰人选等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

    “评奖主要是鼓励学术发展,应该从书本身的学术价值出发,能代表国家水平的;无论大小人物、地区,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希望这次评奖能开创这样一个好风气。不要像梁山泊排座次,不要太讲平衡;要根据当前改革的形势,果断地评,要体现出评奖的目的,鼓励什么,提倡什么,评出的书目做到大多数人满意就行。”

    “希望这次评奖,应唯书是论,以书的质量为准,不要照顾面子,使评奖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评出的著作,应代表国家的水平,代表国家最新研究的成果,这一活动在国内外是很注目的。因此,我反对任何照顾。”(《戏剧理论著作评奖工作记录》)

    陈瘦竹先生说:“评奖标准,要求作者完全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这很难做到;至于在理论上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看不一定要求得很严格,但在学术上要有贡献。一部书要看它大的方面,不能求全,只要观点正确,材料翔实,在研究上有它的价值,就能参加评选。”(《简报》第14期)

    黄克保同志建议不要设奖金。她说:“在我的思想中,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更好;能否把奖金的钱花在纪念品上。奖金能花完,纪念品可以永远保存。这次评奖可以搞得格调高一些。(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赞成)(《简报》第4期)

    ……

    为此,评委会办公室编印了27期《“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评选工作简报》,及时将各方面的意见如实地反映给各地的评委及有关的领导同志。

    在筹备过程中,最艰难的工作是候选书目的选定。它是在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产生的。

    首先,评委会办公室对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83年底全国出版的戏剧理论著作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评选条例所规定的范围,从收集到的近三百种著作中,选出129种作为评委会委员和推荐者的参考书目。

    1994年3月,评委会办公室打印了一千多份推荐表,先后三次分发到全国的剧协分会、戏剧研究机构(包括部分文学研究所)、戏剧院校(包括部分大学中文系)、戏剧报刊以及戏剧理论工作者,恳请推荐优秀著作。然后,将三次推荐的前40种书目,以票数多少为序整理出来,提交评委会讨论。

    由于部分评委对导演、表演、戏曲音乐方面的理论著作不够熟悉,评委会又分别召开了这几个方面的专门座谈会,审议了这几个方面的候选书目。

    同时,评委会办公室还向全国有关的出版社单独发函,请他们各自推荐本社出版的优秀戏剧理论著作,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和热情支持。先后有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以及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出版社推荐了参加评奖的著作。

    为了使评委们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候选著作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和不足,评委会办公室选了45种著作,聘请42位有较高水平的戏剧理论研究者审读,并各自写了较详细的审读意见。然后,评委会办公室根据审读意见及报刊发表的书评分别整理出参考材料,供评委参考。

    最后,经过评委会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了38种候选书目。

    这个候选书目,真可谓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广大戏剧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二是评委会所有的评委都一丝不苟地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表现出廉洁正派的作风。

    所有评委不但没有拿过一分一毫的“劳务费”,而且在承德开最后一次评委会期间的伙食费还要部分自费。在我的《戏剧理论著作评奖工作记录》本上,有这样一个“小”材料:“伙食标准每人每天4.2元(牛奶0.2元)。每人每天交1元、1斤粮票,其余公家补助;12日中午会餐,每人交1元,公家补助一部分。”10月12日中午的“会餐”,意在庆祝评奖圆满成功,但会议主办者没有提供酒水。就在这时,陈瘦竹先生买了一瓶茅台酒,供大家分享,以示庆贺。这看来是一件小事,但它代表了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为戏剧评奖开创了良好的风气。

    本来,在“评奖条例”中规定:除发给获奖者纪念品外,还有奖金(实际上原意只是象征性的),根据许多戏剧家的建议,取消奖金,只发给奖品——评委会办公室专程从洛阳采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仿唐三彩骆驼。

    在评委会的总结报告中写道:

    “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会自始至终坚持标准,不搞照顾,不搞平衡。讲真理,不讲情面。提倡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对每部著作,既谈成就,又谈缺点和不足。实事求是,秉公评选。”遗憾的是,这样的好风气,没有在媒体上宣传过。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件事。

    一件是怎么对待名家。一位我们很熟悉也很尊敬的老戏剧家,他的一本导演手记也列为参评书目。他当然希望获奖。他打来一个电话,直接找杜高,打了个“招呼”。杜高同志和我们商量,一致的意见是我们不能去暗示评委投票,书已经送给评委了,由评委自己选择决定。最后这本书没能获奖。我们只能希望这位老戏剧家不要怪罪我们了。

    再一件是怎样对待无名之辈。余秋雨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的第一本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刚刚出版,受到好评,列为参评书目。这时,有评委提出他在“文革”期间曾是上海“石一歌”写作组的成员,应取消评奖资格。杜高同志认为对待一个青年在政治运动中的表现,要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不能再重复我们经受过的历史悲剧了。经过剧协书记处的讨论,决定派我专程到上海去了解余的政治情况,只要他不是“三种人”(文革中“打砸抢”分子),就不应影响他的著作评奖。结果,余秋雨的著作获奖。杜高同志还决定邀请他来北京,安排他在颁奖大会上,以一位最年轻的获奖作者的身份致辞。多年后,余秋雨已成了名家,他写了一本很厚的传记叫《借我一生》(2004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他这样写到《戏剧理论史稿》:

    “这部著作在出版的第二年,即一九八四年,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这是一个隆重的奖项,在北京颁发,评奖范围囊括几十年,因此很多获奖者已经不在人世,奖状由家属领取,连家属也找不到的,由出版社代表领取。由于带有悲怆的历史总结意义,因此,这么一个专业性的颁奖,北京学术文化界的多数权威人士都来了,济济一堂。

    “我作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代表全体活着和死了的获奖者致答谢词,因为提到了在艰难岁月中仍然坚持学术而终于亡故的那一代老人,我一度有点讲不下去。大会主持者杜高先生在引出我来致辞的时候,称我为‘戏剧理论家’,我听了心中一咯噔。因为虽然今天互相之间称这个家、那个家的比比皆是,但在当时,中国刚刚结束对‘成名成家道路’的连续几十年的批判,说谁是‘理论家’,还十分稀罕。”

    余秋雨的这一段回忆文字,把一次评奖对于一个年轻作者的意义叙说得十分充分了。

    时间已经过去三十一年了,“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但愿不是“绝后”的。

    回顾是为了前进,温故是为了创新。希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承我们有过的好传统,发扬我们有过的好作风,坚持文艺评奖的正确方向,重新赢回人们对文艺评奖的尊敬和信任。


 

[转载]《诗潮》2016年2月号目录

$
0
0

《诗潮》20162月号目录

 

开卷诗·大家名作

 1 张作梗 提灯的人

 

名家新作

 5 阿 坚 阿坚作品

12 阿 坚 终南山访友(随笔)

 

诗坛百家[主持人:唐 ]

15 窗 户 赞美诗 [组诗]

17 张二棍 晨 书 [组诗]

20 三个A 父亲的轮椅 [组诗]

22 尤克利 仰望勺星 [组诗]

24 卓 尔 卓尔新作 [组诗]

26 龙 安 我的身体是一座花园 [组诗]

28 王 妃 望 [组诗]

29 井秋峰 弹 奏 [组诗]

30 落 葵 铡草记 [组诗]

31 海 兮 诗六首

33 晓 川 雅典附近的森林 [组诗]

34 高维生 时间的骰子 [组诗]

35 张芷芊 循环的废墟 [组诗]

36 晏略殊 诗四首

37 龙 郁 回首乡路 [组诗]

38 何 进 秋风是我的知己 [组诗]

40 都本伟 献给“最美医护人员”的歌

41 王洪君 等 [外一首]

 

中国诗歌地理[福建·三明诗群小辑]

42 上官灿亮/关 子/莱 笙/颜良重/叶建穗

    连占斗/马兆印/唐朝白云/赖 微/昌 政

     

 

散文诗·中国原创[主持人:邹岳汉 陈劲松]

56 爱斐儿 爱斐儿散文诗近作

61 李明月 李明月散文诗近作

64 姜 桦 月光河流 [八章]

65 南 鲁 寂静的敲门声 [六章]

66 霍楠楠 霍楠楠散文诗近作

 

古韵新声[主持人:李 ]

69 周啸天/邓世广/周济夫/郭定乾/安全东

   陈兴武/高海生/山 菊/ Vrchip /陈 莹

   陈蕙风/刘咏资/邱登成/王海娜/武 明

   师红儒/张青云/赵天然/王 勤/张月宇

   周道溥/齐 刚/郭 冶/半 夏/王君明

   张文胜/曹成龙/曾俊甫/孟江南/付 建

   张 琳

114 魏新河 论词八要

 

华夏艺苑

封二封三 诗人爱斐儿画作

封底 周庆荣 寒江独钓

    戴卫作品《寒江独钓》

--------------

诗歌知音,华语风范

欢迎订阅2016年《诗潮》杂志

《诗潮》办刊30年,汇聚名家,力推新星,探索诗艺,书写诗史,全心效力中国原创诗歌,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诗歌月刊。

《诗潮》囊括新诗、旧体诗、散文诗、诗论、诗歌鉴赏。一册在手,览尽好诗。

《诗潮》特别关注当代旧体诗词,促进现代新诗与传统诗词的融合与相互借鉴,特别开设古韵新声、为青少年赏评当代好诗词专栏,并主持大型诗词年选的编辑出版。

《诗潮》引领诗歌风潮,反映诗歌动态,贴近心灵需求,是一本有态度、有正能量、有思想高度、有中国人文特色的品牌杂志。

《诗潮》每月5日出版,16开本,超值128页,内文部分彩色印刷,豪华典雅。执行主编:刘川。

邮发代号:817,国外代号:BM5114

单价:10元,年价:120元。欢迎邮局订阅,也可随时汇款到杂志社办理邮购。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诗潮》杂志社 邮编:110003

投稿信箱:shichao2233@sina.com(新诗),shici1985@163.com(旧体诗词)。

电话:02422859033(办)


 

谁在岩石上敲门,谁就能在树叶上酣睡——王夫刚诗歌纵论

$
0
0

谁在岩石上敲门,谁就能在树叶上酣睡——王夫刚诗歌纵论

(2016/1/8文艺报燎原)

  在当代诗坛,王夫刚曾是诗人中的弱势群体。他以良好的写作天赋从乡村起步,却在通往城市的发展空间中饱尝酸楚,但“从欲哭无泪到有泪不流”,他以不动声色的倔强自我造化,在与现实的痛楚质对中不断领取教益,进而通过富于耐力的持续建造,以机锋伏藏的优秀短诗、水阔流涌的系列长诗、雄辩精微的诗歌文论,缔结出一位诗人沉实的大盘底座,并在叙事姿态、语言方式、艺术理念上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标识。

  从此在的角度看待王夫刚的诗歌之路,仿佛一个落魄的乡村少年成功的人生逆袭。而落魄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当年“我从考场溃退下来”。这本是城乡差别形成的先天性竞争劣势,无数乡村少年都曾遭遇的命运,但王夫刚却不肯认命。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这并非自己资质的不济,而是这样的资质,为自己面对的应试教育系统所不容。严羽那一著名的“诗有别材”,既是指诗人在写作中不同流俗的特殊才能,也是对诸多诗人艺术家天资分配中此弱彼强现象的指认。无论王夫刚是否曾为历史上的众多人杰在科考中一再碰壁、灰头土脸,却在诗歌艺术领域大放异彩的先例所激励,但接下来的事实是,他决然放弃了以复读与高考的无趣纠缠,踏上了自己想象中的道路。

  ——“他将吃尽苦头……”

  这是就自己前途抉择一场“失败的对话”后,父亲对他的最终结论。

  诚如其父所言,这个乡村少年最寒冷的人生季节就此降临。他选择了一条渺茫的不知所终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独自负责。由此开始,他先后辗转于家乡周边的多个城市,为无处安放的青春寻找出路。在这一过程中,他充分见识了社会转型期资本的狂妄与嚣张,底层个体的渺小和无助,但富有意味的是,他随后的诗作虽然不无孤寒愤懑,却并未被这一情绪所主宰,而是将其化作写作的沉重底色。的确,向世人倾倒自己的苦水有什么用?把泪水泼洒给世界又有什么用!在关乎一位诗人未来走向的重要节点上,他拒绝了自己之于世界的艾怨或自作多情,进而逐渐确立了一种冷峻的应对姿态,并把目光更深入地投向自己命运共同体的乡村,探究其中的奥秘。

  “最后一个动作转瞬即失——/大河之水从地图上流了出来/健康的秋色布满北方”,然而,“水越流越少,水的问题/不声不响地逼近北方”,人们活在两岸的村庄,“平平淡淡地过了很多年/还将平平淡淡地过很多年/奇迹的出现,不是现在的事情/也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首《北方的河》中,王夫刚以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沧桑感,说穿了中国乡村的基本处境和命运。写出这首诗作时,他年仅19岁。

  这首诗作外冷内热的现实关注基调,正是当时主流诗界所倡导的类型,但不久,他的乡村叙事却骤然变声,转换出一种陌生的超然与冷峻。

  在随后的《暴动之诗》中,他对家乡史志中的一段传奇,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解读:那是在历史上某个动荡的年代,一群山乡汉子在走投无路中突然啸聚山头,举义暴动。“他们杀死地主,烧毁寺庙”,这是当今所有的地方史志中,有关“暴动”的标准表述,但史志不会去表述的,则是接下来的情景:一时的血勇过后,壮士们突然心绪晦暗,不知所措地望着落日沉默。并且他们至死都不会想到,这一举动会成为地方史中红色的一页,而当这一光荣降临,他们已全然不知……在这首诗作中,他发现了常规历史叙事之下更深的遮蔽:人性的慷慨与脆弱、事物运行过程中游移不定的偶然性,以及毫无逻辑规律可循的吊诡。由此进一步地认识到,这又正是世界内在运行结构的另外一种本质,而一位诗人所应致力的,就是面对由“正确”的常识所定义的世界,揭示出其下被遮蔽的本质。

  再之后的《外公》一诗,便是以这样的理念,为同类题材建立了一个新的表述空间。那是在他记忆中的1984年夏天,随着山洪暴发和“高音喇叭里传来一声枪响”,他的外公似有感应地动了一下——“这是一个喜欢咳嗽的/老头,对生活做出的最后反应”,接下来便是哭哭啼啼的乡村葬礼,再之后墓地周边的枯枝寒鸦,以至连怀念也“夕阳般的倦怠”。这种删除了痛无欲生抒情的冷漠叙事,无疑会让一些读者惊诧,但作者恰恰是以指向本质的残酷,说穿了乡村草民生灭如草芥的基本事实,以及命运的必然。但与这一必然性相关的,则是这个世界上某些事情巧合的偶然,多年后他对外公去世的确切记忆,却来自当年那“一声枪响”的佐证。而这蹊跷的“一声枪响”,则是1984年的同一时刻,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块奥运金牌。事情由此而更富意味:在一个荣耀的国家纪录诞生而举国欢腾之时,一个乡村草民的辞世便越发微不足道,甚至连亲人的记忆都发生了选择性的偏差!那么,这还是本时代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它到底又因何而形成?

  这是一首仅14行的短诗,却交织着复杂的内在结构,作者将两个远天远地的事物在偶然性上纠合在一起,由此对顶出一种隐性的空间张力,既使历史叙事中被遮蔽的多种意味相继凸显,更显示了其所致力的深度叙事模型的建立,以及这种叙事的深度。

  不错,作者于此一再呈现出情感表述上的冷漠。即便是关于自己亲人的书写,他都在第一人称的叙事中,持守第三人称的超然。在传统的诗学观念看来,这显然近乎于“冷血”,也是诗人的大忌。

  然而,一位诗人的成长及其写作中所体现的一切,都无不源自生活的教诲。王夫刚的这种姿态,正是他在生活中反复受挫的特殊表征和自我成长。在他中早期的诗作中,曾一再表达过自己人生中的张皇失措和失败感:“我举手发言/不是遭到拒绝,就是张口结舌”“长途大巴开动时我在靠窗的座位/闭上眼睛。一个失败的游子/身边坐着另一个/失败的游子”,甚至每天都以“提心吊胆”,加固内心河流的堤坝。但大家大概不会想到,在自己浩瀚诗歌空间中上天入地的天才诗人海子,竟也表达过相似的心情:“我怕过,爱过,恨过,苦过,活过,死过”,在这之后,则是如梦方醒的情感反转,“我真后悔,我尊重过那么多”(《太阳·断头篇》)。无独有偶,另一位一生极少摆脱过苦难的诗人昌耀,在其晚年的诗作中,也从他标志性的炽热抒情中一再退出,而在《一个青年朝觐鹰巢》中,对聚集在云海孤岭上高原之鹰拒绝和人类与共的“铁石心肠”,表达了由衷的渴慕与向往。

  那么,不只是生活教导了诗人,更是生活中的挫折教导了诗人。当一位诗人之于世界一厢情愿的幻想破灭,便只能以挫折赋予他的铁石心肠乃至孤傲,强化个体的自尊。比如王夫刚诗中这样的表达:“我已经习惯了没有老师的/生活——我无师自通,从没考虑/把爱献给哪一个具体的人”。但随着他们精神能量的不断壮大,其与世界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彼消此长式的变化,先前那个庞然大物的世界以及由此象征的宏大概念体系,在光环的破灭中渐渐缩小,缩小至一个与他对等的关系。这是在大千世界万物平等的观念中,他所要求的关系:人在世界面前既无理由狂妄欺世——没有大于世界的个体,也绝无必要卑躬屈膝——没有个体必须跪拜的世界!这其实正是世界以铁砧锻打的方式,对于个体的特殊观照和指教:无可依附的被放养的人生,只有在独立的人格建立中,去获得直面世界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一位诗人还要沉湎于爱的倾诉与抒情,似已缺乏依据;而他关于世界的愤怒宣泄同样没有理由,也没有意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诗人的写作发生了一种特殊的变化:他由抒情转向叙事,并且是以内科大夫那种超然物外的冷静,深入世界的内部,探究产生了那一切的根源,进而以相匹配的语言系统和结构系统,讲述他所发现的真相。而在这种 “冷血”的超然叙事背后,则是诗人对于履行其“天职”的巨大热忱。他不光要负责讲述他所探究到的真相,还要负责这一讲述非同寻常的艺术实现形式,从而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这样的“天职”情怀,正是一位具有专业意识的独立诗人,区别于诗歌民众的重要标志。

  多少年后,一位并非诗人的人物,使王夫刚为之书写了一首长诗,这就是早他300年客居济南的蒲松龄。蒲前辈应是王晚生早就熟知的人物,但只有到了此时,才引发了他意识深处镜像性的振荡:“读书。教书。著书。除了盲肠般的应试/蒲松龄的一生只剩下这六个字”“世上因此少一个刀笔小吏而多一个/卡夫卡的隐形老师”(《怀刑录》)。

  哈,“盲肠般的应试”,同是考场沦落人哪,也同样在文字生涯中读书写作。想来蒲前辈300年前落魄的沮丧,不会亚于今人的沮丧,但正是生存挤压下的心灵视角“变形”,使他对应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鬼魅世界,进而置身于以故事讽喻人世真相的“天职”热忱中。把原本就神奇的故事讲得精彩一些,更精彩一些……蒲前辈在自己的人鬼叙事空间,精心打磨讲述的绝技,也为后世昭示出一束幽渺而深远的技艺之光。

  但时代又在王夫刚身上,演绎出另外一个版本:这位曾经的高考落榜少年,若干年后却以作家的身份两度进入大学,成为山东大学作家研究生班的学生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而这两段时光对他知识系统的扩容作用,想来绝非可有可无。随后发生在他写作中的显著变化,便是在长诗和诗歌文论两个系统中的强力推进,尤其是此间先后展开的10多首长诗写作,诸如《怀刑录》《梦露本纪》《后梁祝札记》《山河仍在》等等,显示出他在这一基础上崛起的、对于庞杂材料系统宏富的整合能力和诗歌结构能力。

  《山河仍在》是一首由24个篇章组合、长约2200多行的超级长诗。按一首短诗通常15行的长度计,约等于150首短诗。从写作契机来看,它是作者在若干年的时间长度中,参加一些笔会和诗歌采风活动的产物,因此,其中的一些篇章,最初也许不无游历写作的即时性特征,或采风酬酢的应景因素,但随着后续写作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作者在确立了“山河仍在”这一主题,而对它们进行最后的整合时,所有篇章都随着这一主题起立列队,直与“山河”的恢弘构型相应。而所谓的“山河仍在”,应是基于据说山河已淹没于商品主义“雾霾”这一前提。因此,这一“仍在”又俨然一个反向立论。

  在这一立论中,作者恍若地质勘察式的,随自己的游历而在山河间下钻了几十个取样的探点。诸如吉林的郭尔罗斯草原和长春斯大林大街名称的变迁,山西潞安煤矿集团和普救寺的“西厢记”传奇等等,大小不一,既有有名的景区也有无名的孤岛。而他从这大量勘察样本中看到的,虽有古老文明在商品时代的斑驳变异,但山河本质性的实体,则是密布于岁月中闪烁的人文历史、千姿百态的山水风物、燹火灾难中保存的人心民智……那么,现代“雾霾”下的山河还在吗?当然!

  但这首长诗给人以更深印象的,则是作者面对任何一个书写对象时,几乎都会穷尽所有信息进行取舍打磨,直至一丝不苟地丰满完形。当诗作中涌现出大量这样的诗句:“使庞大的国家机器进入他所设计的怠速运转状态的人/……在历史中把自己的名字/悄然改成大禹——连伟大的孔子/也不得不在伟大的《论语》中给他留出/一席之地:‘禹,吾无间然也’”。你很难不对其中冷僻的文史典籍信息和点化精微的表达感到惊讶。同样深刻的印象,还有整首诗作不无暖意的中性言说基调,它意味着作者已摆脱了偏激的情绪左右,在一个新的精神层面上,与所迎来的无限展开的广阔世界,进行心智健全的盘问与应答。与此相应的,则是更精彩的语言艺术风景。这是以反讽、吊诡等反常修辞于事物穴窍中探取的深层意味,甚至是以刻意饶舌的闲笔,在汉语言艺术密码中点击出的微妙意趣:“铁树开花,其实是古老的文明/承担着被时代遗忘的责任。这世上辈分最高的/裸子植物……在美的洁癖面前呈现出有钙质的/矜持”。更以既莫名其妙又理所当然的意象与句式,呈现出机锋迭出的雄辩:“我的腰间挂着秦始皇未曾用过的/带彩铃的摩托罗拉牌手机”,“现在,我用一串11位的数字/和世界发生关系:/我是13906413357的主人/和它取长补短的隐形奴隶”。

  是的,事情正如他面对重庆深山中的“爱情天梯”获得的魔幻性感受:“命运——谁在岩石上敲门/谁就能在树叶上酣睡”,那么,诗歌——谁拒绝用一般性讲述世界,谁就能呈现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界。

  “诗言志”曾是诗歌一个定义性的说法,但它只说出了上半句。历史上一切重要的诗篇,无一不是以对于“志”让人惊奇的“言说”而垂延于世,并为这个定义补齐了下半句。古老的中国诗歌史,就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变迁史,而近数十年来,一代优秀诗人对既有诗歌表达边界的纵深拓展,已远非有新诗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可比拟。在这一接力性的诗人序列中,便跳动着王夫刚的身影。

  当然,我还清楚当代诗歌正在遭受空前的嘲笑,但在这个人人争做意见领袖的时代,且让王夫刚的诗歌替我再多说一句——“没有比嗤笑诗人更不担风险的傲慢了”。


 

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征稿启事

$
0
0
                                         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征稿启事 



于1984年10月在青岛平度市东阁街道东北乡(原崮山乡后改为崔召镇)成立的“春泥诗社”,是八十年代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团体之一,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曾代表平度的一种"文学现象”,引领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引起30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创刊35年,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的《诗探索》编辑部决定和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计划每年一届。

1、征稿对象:所有汉语诗歌写作者,尤其关注有潜质的新诗作者。

2、体    裁:现代诗(包括散文诗)、旧体诗词。

3、稿件要求:需是没有发表的诗歌作品,题材流派不限。每位参评者需提供组诗一件(六至十首以内,总行数不超过300行,散文诗总字数不超过3000字)。

5、奖项设置:评出首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得主3名,奖金每位8000元。提名奖15名,奖金每位800元。将在山东平度召开隆重的颁奖典礼暨获奖诗歌朗诵、研讨、采风等活动,获奖作品和采风作品《诗探索》开辟专栏发表以及结集出版。

6、投稿须知:只接受电子投稿,投稿邮箱:2753202264@qq.com,参评作品限寄一次,多寄视为无效。电子稿件请附件形式发送,并在邮件主题只填写:“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即可。30周岁以下的新锐诗人请附身份证扫描件一份。所有参评作品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信地址,以及电话号码,联系邮箱等。

 7、征稿时间:2016年1月10日—2016年4月底,以邮箱显示时间为准。

8、咨询电话:010—65010018  18561874818

详情请关注诗探索公众号:shitansuo,博客:http://blog.sina.com.cn/stskj

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评委会     
2016年1月10日
 


作者: 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评委会   编辑:白色羊  来源:诗通社

 


本消息由诗生活通讯社发布,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年度综述|2015年诗歌:二维码时代:诗歌回暖了吗

$
0
0

年度综述|2015年诗歌:二维码时代:诗歌回暖了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5日07: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霍俊明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5年诗歌:二维码时代:诗歌回暖了吗

  

□霍俊明

    全媒体时代的诗歌写作空间如此开放,而每个人的写作格局和精神世界竟然如此狭仄,每个写作者都在关心自我却缺乏“关怀”,每个人都热衷于发言表态却罕见真正建设性的震撼人心的诗歌文本。

  2015年是名副其实的“微信诗歌年”,诗歌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微民写作”和“二维码时代”,“百年之后/就把二维码安放在我墓碑的正 中/扫墓人一眼就能扫出阴阳两维的苦/扫完码后,不忍离去的那位/估计是我的亲人,也可能/是我的仇人”。(麦笛《我的二维码》)确实,这一年来最受关注 的就是微信自媒体不断刷屏的众多诗歌活动、事件、奖项、诗歌节、出版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天都在激增的诗歌微信公号和微信群给诗歌生态带来的不容忽视的 影响。

  诗歌的传播与生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捷,而诗歌到底给普通受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到了何种程度呢?在碎片化、电子化和移动阅读语 境下,即时、交互性的诗歌写作、阅读和批评实现了即时性、日常化和大众化。由此,诗歌在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诗歌回暖、诗歌升温、诗歌繁荣、诗 歌重新回到社会中来,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这一时期尤其需要研究者做出审慎分析,自媒体平台下的微信诗歌在提供了写作热潮和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让我们思考其现实境遇、不可靠的幻象和可能性前景。

  微信时代诗歌写作的危险

  “微信诗歌”作为一种新现象需要时间的检验、观察、辨析和衡估。就已经产生的现象、问题和效应来看,也需要及时予以疏导和矫正。软绵绵、甜腻腻的心灵鸡汤的日常小感受、身体官能体验的欣快症、新闻化的现实仿写以及肤浅煽情的美文写作大有流行趋势。

  多年来人们已习惯“诗歌”与“大众”之间天然的疏离关系,诗歌和“大众”一旦发生关联往往是以 噱头、娱乐事件、新闻爆点的方式出现。很多人对2015年诗歌的最大观感就是诗歌很热闹,而且是不一般的热闹。在各种诗歌活动和诗歌事件中,似乎暌违的上 个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再次降临,诗歌重新又回到了“读者”和“社会”中来,新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了。确实,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对诗歌生态 的影响已经成为现实,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毫无差别的“手机控”、“微信迷”和“屏幕人”。那么,诗歌真的回暖了吗?

  “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微信平台因为取消了审查和筛选、甄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多元化发展,使得不同风格和形态的诗歌取得存在合法性 的同时也使得各种诗歌进入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失范状态,降低了诗歌写作与发表的难度。就当下诗歌来看,写作者、评论者和传播者的表达欲望被前所未有地 激发出来,“自由写作”、“民主写作”、“非专业化写作”正在成为新一轮的神话。

  “微信诗歌”作为一种新现象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进一步观察、辨析和衡估,但是就已经产生的现象、问题和效应来看,也需要及时予以疏导和矫正。 软绵绵、甜腻腻的心灵鸡汤的日常小感受、身体官能体验的欣快症、新闻化的现实仿写以及肤浅煽情的美文写作大有流行趋势。微信诗歌话语的自身法则使得点击 量、转载率的攀比心理剧增,也进一步使得粉丝和眼球经济在微信诗歌中发挥了强大功能。诗歌生态的功利化和消费性特征更为突出,而“以丑为美”、“新闻效 应”“标题党”、“搜奇列怪”、“人身攻击”、“揭发隐私”的不良态势不可控地泛滥,其中文化垃圾、意见怪谈更是层出不穷。即时性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诗歌的 评价标准被混淆,写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判断力与鉴别力都在受到媒体趣味和法则的影响。

  微信这一“写作民主”的交互性平台已经催生了“微信写作虚荣心”,很多人认为只要拥有了微信就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甚至滋生出了偏执、狭隘、自 大的心理。与此同时电子化的大众阅读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起到了作用。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海量且时时更新的诗歌生产和即时性消费在制造一个个热点 诗人的同时,也使得“好诗”被大量平庸和伪劣假冒的诗瞬间吞噬、淹没。与此相应,受众对微信新诗和新媒体诗歌的分辨力正在降低。如何对好诗进行甄别并推广 到尽可能广泛的阅读空间,如何对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研究就成了当下诗歌生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与难题。

  草根诗人及诗歌与现实

  以“草根诗人”为代表的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诗歌的现实感、人文关怀、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写作有浮泛、狭窄、单一和道德化倾向,缺乏美学上的创造力,社会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2015年,诗歌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写作趋向就是,随着以余秀华、许立志、郭金牛、乌鸟鸟、老井为代表的“草根诗人”的崛起和涌现。几十万甚至百万之众的“草根”写作群体确实构成了新世纪以来的新生态。

  这一自发的、原生的直接与生命体验相关的大众写作有别于以往的学院派、民间派和知识分子等专业诗人的写作美学。以“草根诗人”为代表的诗人与现 实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诗歌的现实感、人文关怀、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对话,有痛感,真实、具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 之诗”。与“草根诗人”现象相应,诗歌写作的题材化、伦理化和道德感也被不断强化,底层、草根等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得到空前倚重。而底层经验、生存诉求、 身份合法性在诗歌写作中得以一定程度地体现,这一趋向围绕着年初的余秀华事件展开并扩展开来。“草根写作”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美学,而且在社会层面更具有意 想不到的精神号召力。

  就目前的工人阶层的诗歌写作来看,机器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整体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都带来了非常“现实”的影响。“草根诗人”自发的写作状态 和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人民大众抒发时代精神和现实观照的潮流,不仅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而且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 “人民抒写”、“人民抒情”、“人民抒怀”。对于工人诗人来说,他们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奔赴现实,而是直接身处现实之中。他们的写作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生命体 验,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进行对话,真诚质朴有痛感,展示了艺术最原初的鲜活形态。这一文学经验不仅关乎个人冷暖和阶层状态,而且与整个时代精神直接呼 应。这些诗朴实、深沉,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现实主义的风格。

  但是,“草根诗人”写作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深度不够,在处理现实题材和个体经验的时候没较好地完成从“日常现实”到“诗 歌现实”的转换、过滤和提升。其写作有浮泛、狭窄、单一和道德化倾向,缺乏美学上的创造力,社会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与此同时,人们在谈论这些“草根诗 人”时又不可避免地与阶层身份、社会道德、公平正义、悲悯同情、身份焦虑、生存命运等关键词缠绕在一起。

  围绕“草根诗人”所生发的各种观点、立场不仅显示了移动自媒体时代诗歌在生产、传播、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而且也揭示了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这些来自基层的诗人所显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

  历史上被铭记的诗人往往既具有美学的创造性又有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发现性。无论哪个时代,不管出现多么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诗歌事件和大张旗鼓的诗歌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诗歌文本。

  由社会关注度极高的“草根诗人”写作,我们注意到诗人对现实尤其是社会焦点问题和公共事件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而直接,这一定程度上与媒体 开放度有关。当下对“诗人与现实”、“诗歌与生活”问题的热度不减的争议使得写作者对“现实感”的理解发生分歧。一部分人强调诗歌的“介入”、“见证”、 “及物”、“现实性”,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站在现场和烟尘滚滚的生活面前,将自己纳入到工厂甚至上千度的高温中去感受生活的残酷性;另一部分则认为诗歌应 该保持独立性和纯粹性以及个体主体性,认为应该重新对“生活”、“现实”、“时代”进行衡估和再认识,也就是说难道有诗人是在“生活”之外写作吗?

  应注意到,诗歌的“现实感”最终是“语言的现实”,因为诗歌的语言不是日常交际和约定俗成的,而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我们看到的是微信话语、新 闻话语和日常话语等“消息性语言”对“诗意语言”的冲击。“现实”成为“现实感”必须要通过语言、修辞、记忆、经验和想象力来转换并最终完成为“文本现 实”。而新媒体话语对诗人个体性写作的空前鼓吹,使得口语写作、私人经验、个体抒情、消解诗意、日常叙事的无难度写作成为普遍现象,“口语”沦为“口 水”,“个体写作”导向的是“平庸”和“碎片化”,“自由”“开放”导向的是“自恋”和“自闭”。换言之,全媒体时代的诗歌写作空间如此开放,而每个人的 写作格局和精神世界竟然如此狭仄,每个写作者都在关心自我却缺乏“关怀”,每个人都热衷于发言表态却罕见真正建设性的震撼人心的诗歌文本。

  百年新诗的总结与反思

  诗歌批评不是说好话说坏话,而是要“说真话,讲道理”,当下的诗歌批评看起来很热闹,但是聚集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评、热评、酷评缺乏学理性和建设性,由此更要促进有意义、有建设性的理论争鸣,端正批评风气。

  中国新诗自诞生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中国新诗从草创、实验到动荡、建设,历经众多诗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部分作品经历时间检验 已成为经典。而本年度的诗集出版不仅数量上呈现井喷趋势,而且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诗集代表了新世纪以来新诗多向度发展的成果。但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也 存在一系列争议颇多且仍未解决的诗学问题,这都需要从学理上予以梳理、辨析和反思。百年新诗在寻找“自身传统”的情势下,伴随着文体自身的逐渐成熟,新诗 正在找回自信,在强调“汉语”、“本土经验”以及“大国写作”(欧阳江河)的吁求下,诗人对“本土现实”的关注、处理成为写作的内驱力。对新诗历史的总 结、对经典化本文的推介、对自身传统和合法性依据的确立成为本年度诗歌诗丛、诗集、诗选出版的内在化要求。这都旨在回溯百年新诗的历史脉络,时代状貌和美 学趋向,及时梳理新诗的现状,试图强化新诗的合法性依据和文体自信力。这些既显示了专业性又带有普及性的新诗经典化工程都试图在规范和确立“好诗”的标 准。

  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无论是相关诗选的出版、刊物的诗歌专题,还是从学理的角度予以历史性的梳理和 总结,再次证明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再谈论“抗战诗歌”以及抗战胜利以来相关的诗歌创作,不仅有诗歌美学的必要性,而且是诗歌历史学的题中应 有之义。抗战期间在解放区开展的“诗歌民族形式”的广泛争论以及同时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展开的大规模的朗诵诗运动,都在进一步探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 做出了有益尝试。抗战诗歌因为特殊的思想性、社会性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又因处于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具有发展的延续性。

  在新世纪诗歌已经走完15年之际,对新世纪诗歌尤其是当下的诗歌进行评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研究者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诗歌仍然处于 并不乐观的时代,有论者认为当下诗歌受到传媒、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影响,丧失了知识分子立场和批判意识以及先锋精神。确实,当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转型使得 诗歌写作必须做出调整和应对,甚至一定程度上对已有的写作模式和诗歌观念进行了校正,尤其是在新闻化的现实境遇面前,找到一首整体性的、具有“发现性”和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诗歌是很难的。

  诗歌批评不是说好话说坏话,而是要“说真话,讲道理”,批评的高标准应该是像庞德所说,“不是画地为牢或制定禁律,它是提供起点。它可以使迟钝 的读者警觉。”而当下的诗歌批评看起来很热闹,但是聚集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评、热评、酷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批评,缺乏学理性和建设性,往往是没有底线的恶 评或追捧,由此更要促进有意义、有建设性的理论争鸣,端正批评风气。在推进诗歌批评进行争鸣这方面,《诗刊》社下半月刊推出的栏目“锐评”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以正方和反方两个互补的差异性的声音对青年诗人创作进行批评研究,做到创作和批评的相互促进——“尖锐的真实到位的批评有助于诗人创作的提高”。

  2015年,新诗研究成果的一大亮点是“当代新诗话”丛书(陈超《诗野游牧》、于坚《为世界文身》、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耿占春《退藏于密》、沈奇《无核之云》)的推出,集中展示了诗歌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与可能性空间。

  诗歌的传播与生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捷,我们必须注意,自媒体和公共媒体更多的时候所关注的不是诗歌自身的成色和艺术水准,即使关注也是侧重 那些有热点和新闻点的诗,更多是将之视为一场能引起人们争相目睹的社会事件。时下微信等平台对诗人的“形象塑造”是值得进一步甄别与反思的。人们很多情况 下关注的并非诗歌本身,而往往是被缠绕和吸附于诗歌之上的“非诗歌”的东西所影响和遮蔽,进而妨害和扭曲了诗歌形象,也就是往往是在伦理学、道德感和社会 学等“外围”层面谈论诗歌活动、诗歌现象和热点的诗人事件。


 

[转载]中国诗歌荟萃:中国网络诗歌大全(第20期)

$
0
0
中国网络诗歌大全(第20期)


QQ群:63893295


    
诗歌不超过15行,凝炼,唯美,纯净,自然……

    投稿邮箱:chenrongfei8989@qq.com

    诗歌意蕴美学而智性,厚积薄发,意境深邃奇崛,空灵飘逸;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鲜明,可以平中见奇法,或具有个性、弹性、活力、张力、穿透力等等,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性语言,讲究对视觉的冲击:真实、犀利、灵巧、精确……

本期诗人:龙红年  雷文  北城  说话的云  卢恩俊  楚衣  

紫藤晴儿  傅承斌  南之风  淡定





★  两把刀

文/龙红年

两把刀——我能想到的
就是这个钝器般的隐喻
 
命运将他们插在同一刀鞘
无法自主  刀把握在别人手中 
他们要面对的是多么锐利的尘世
 
一根刺找到另一根刺  血逆向流动
两个前世的仇人 
却奉命此生相爱
 
背对背谁都要好受些
如果夜深时绞在一起
一股寒光会在骨头里闪电




 迷途

文/雷文
 
迷途多么美。美到执迷不悟
美到悬崖,美到连后退都充满正确性
当头破,血流。当外部一场浩大的
精神法事走近。真正的美,仍在原地不动






 目光里的回音
 
文/北城
 
一场雪,省略了一些名字
沉默,高于所有诠释的语言
减轻了责备的重量
 
遥远与咫尺,一墙之隔
距离,都在心里
水在壶里澎湃,炉中火锤炼所有章节
故事,等一个约定落地
 
举着风,踏雪而行
一行脚印,爬过山去
过界的鼾声,混进方言
夜里,梦无声
 
颤抖的手,扶住岁月
望着月和远方
两行激动的文字,掉在地上
我捡起了目光里的回音






 生命的痕迹

文/说话的云

一片黄叶跌入流水
起初,像另一种开放
在起伏跌宕中昂首挺胸
旋成花朵
 
这让我想起单薄的生活
有时分不清黑白
分不清对错
不知在深渊中攀援也是陷落
 
可谁会去否认一片叶
谁会去否认一条河
有些痕迹没法泯灭
都是生命的经过






★ 

文/卢恩俊
 
沉重的身子,两足扎进泥土
想象待发的弓之箭镞
瞬间射中向往的福地
 
命运里,您是一头比慢还慢的牛
身后弓形的犁,艰难地
穿越着厚重的土地
勤奋和耐力,连着
一串踏实的足迹
 
走进丰硕的季节
而您,一遍一遍反刍
躬耕的岁月抛弃的
秸秆和皮糠






 杯子

文/楚衣
 
它回不来,也不能留在空中
摔得粉碎是唯一的选择,它的仪式,它的宗教
 
就像火焰,燃烧着
轻轻地吹一下,就会对着我,笑出风来
然后,拉拉它的裙角,或者衣襟
看上去可爱极了
 
如果我还是个孩子,就想去
接住
就想去碰碰它





 取景

文/紫藤晴儿
 
世界越来越亮了。上帝在镜中发言
我不肯堕落的褶皱
如失足者找到了船板
出口正在诞生。像慌乱的整理
肢体举着灵魂靠拢
啊 这么多的方向  谁为我指引一段路?
去通往另一段生活




 听夜

文/傅承斌

夜间
从睡梦中醒来
站在窗前
在黑屋子里听外面的声音
静得很,没有任何声音
正因为没有任何声音
我才听






 示弱

文/南之风

我是弱者,
世界粉碎了我。
天空,死灰的色彩,
装饰我的梦境。
黑色的眼睛,
流不出泪水,
也看不清眼前的路,
心在痛,在沉默。
是风,是雨,是雪,
都向我袭来吧!
我的下坠,
我的退路无底线。





 这里
 
文/淡定

正午太阳下
身影合一,精气一柱擎天
可以说我在这里
 
定位是个古老难题
生辰,经纬,星座
找寻一穴风水安放地
 
外物都在消逝
辅佐我们定位的
只有这里,一句晚安





钢琴曲:孤独的小孩


 

工人诗歌之殇

$
0
0

工人诗歌之殇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黄茜
 摘要 工人诗歌从粗粝到残酷的经验里汲取养分,比书斋里精雕细琢的诗行更具血色。
  
  工人诗歌之殇
  工人诗歌之殇
  图源网络
  
  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讽刺的是,诗歌却成为过去一年的热点事件。无论余秀华的一夜爆红,还是冯唐对泰戈尔的篡改,这些事件被推向舆论的巅峰,有赖于资本的那只隐形之手。
  
  城市里的农民工是边缘群体,甚至被视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他们顶着烈日或严寒从事重体力劳动,毫不讲究地蹲在街角进食,其间偶尔也会有一两人,在单调的劳作间隙,打开手机悄悄写上一两行诗———天长日久,这些诗篇也颇具规模,有的甚至可与当代最优秀的创作媲美:它们从粗粝到残酷的经验里汲取养分,比书斋里精雕细琢的诗行更具血色。
  
  借助诗歌讲述当代工人阶级心灵史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在2015年躁动一时,连续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年度最佳纪录片”及“最佳音效纪录片”等荣誉。这部时长2小时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沉默寡言的底层,以实景拍摄结合抒情诗体,揭示打工者备受盘剥的生存状况,同时也道出了诗歌在当代社会的命运。
  
  底层的血肉经验
  
  在为诗集《我的诗篇》撰写的推荐语里,诗人杨炼写道:“工人中国是无声的,尽管二十世纪这里发生的一切,都盗用过那个名字。但,工人中国又是有声的,它要求你用心听,那流水线上、建筑工地里,化身为汽车配件、甚至每只手机的真感受、真思想。”事实上,当代诗歌写作正在陷入技巧的藩篱,这些来自流水线、建筑工地,化身为配件、矿物、服装、食品的诗性文字,正是一服有力的解毒剂。
  
  为了照顾瘫痪的父亲、患食道癌的母亲和上学的儿子,巷道爆破工人陈年喜常年工作于陕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的荒山野岭,为金矿、银矿和镍矿炸开开采的巷道。这份工作稍为不慎便有性命之虞。“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这是陈年喜广为流传的短诗《炸裂志》。我们看到一个日日走在生死边界上的孤独的诗人,火药炸开矿脉的同时,也一次次炸开了他的肉身,而爆破的经验,在语言里留下了弥漫不去的震裂感与硝烟味。
  
  32岁的邬霞来自南方某制衣厂,她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第二代打工者,打工14年,写下9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和无数诗歌。“包装车间灯火通明/我手握电熨斗/聚集我所有的手温/我先要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诗人美化了枯燥的服装打包工作,最终也意识到吊带裙“将被运出车间”,走向市场和店面,为此怅然若失。邬霞被称为“底层的珍珠”,她的诗句,赋予生活一种难得的轻盈。
  
  杨炼提到“底层之痛”,自“痛感”中往往能爆发出罕见的创造力。无论巷道爆破工陈年喜、服装厂女工邬霞,还是矿工老井、彝族填鸭毛工吉克阿优,乃至2014年在深圳跳楼自杀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他们的诗歌携带着最典型的底层的创伤感,而每一次诗句的涌现,都在暴露内心的隐秘伤口,都“以内在的暴力对抗外在的暴力”,都是对创痛的再次挖掘和舔舐。
  
  诗歌无力改变现实
  
  W.H.奥登在《小说家》一诗里说,诗人的级别像身上穿的制服一样一目了然。“他们可以像轻骑兵冲前去:可是他/必须挣脱年少气盛的才分/而学会朴实和笨拙,学会做大家/都以为全然不值得一顾的一种人。”奥登认为,多产、宽泛、独创、技巧和敢于蜕变,是成为大诗人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获得广阔的经验和对生活的透辟理解,诗人“得遭受/俗气的病痛,像爱情;得在公道场/公道,在龌龊堆里也龌龊个够”。
  
  而底层的、来自工厂流水线、矿井和建筑工地的经验,对于贫乏的日常生活来说,不失为极为宝贵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素材。这些异质性的经验,亦是打工诗人的独到“财富”。朴素但不乏力量的打工诗歌,或能撕开大部分都市诗人的中产阶级幻梦,将他们逐出修辞的伊甸园,迫使他们进入更具有介入性和批判立场的写作。
  
  另外,诗歌依然无力改变现实。《我的诗篇》导演、诗歌批评家秦晓宇估算,目前,全国在一线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诗人应在万人以上,然而,通过写诗“逆袭”改变命运的却屈指可数。在纪录片里,失业的叉车工乌鸟鸟拿着一叠获奖诗作在人才市场寻求一份企业内刊编辑的职位,招聘男子气势汹汹地指点着诗章向他逼问:“这个工作究竟适不适合你?你(写诗)究竟能不能赚到钱?!”乌鸟鸟无奈之下改行杀猪,“努力安排命运,却处处充满了荒诞”。
  
  诗歌几乎从来与“利益”无缘,而在争名逐利的当代社会,它遭受冷落与误解,甚至无法为求职者提供一份素养的凭证。如果纪录片《我的诗篇》的确将一束光亮投射到卑微缄默的底层,让人通过诗歌的切口一窥打工群体的内在创痛和灵魂激荡,但它却没有有效地将这束光亮引渡到诗歌本身,观众在2小时热泪盈眶之后,收割了无数“情怀”和感动,却没有收获更多对严肃诗歌的认识———它依然并将继续是“少数人的特权”。
  
  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讽刺的是,诗歌却成为过去一年的热点事件。无论余秀华的一夜爆红,还是冯唐对泰戈尔的拙劣篡改,这些事件被推向舆论的巅峰,有赖于资本的那只隐形之手。有学者认为,纪录片《我的诗篇》是资本对于工人诗歌这种异质性反抗形式的“重新包装贩售”,以温情脉脉掩盖了“真实的劳资斗争”。这样的判断不乏洞见但过于严苛,也附加了过重的政治经济学色彩。诗人并无阶级之分,正如经验没有优劣之别。总有无数诗人蛰伏在世间的各个角落,他们也许是打工者,也许是教师、学者、农民、木匠、商贩、流浪汉、主妇、政客,却以相同的冷静和激情,记录着这个时代。

 

24节气诗书荐赏

多年老胃病吃这三宝

$
0
0

很多人在肠胃不好的时候都会选择煮粥喝,喝粥确实是养胃的好方法,那么除了粥之外还有什么健脾养胃的食物呢?在生活中如何健脾养胃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食物健脾养胃吧。

  在我们身边除了粥之外还有很多健脾养胃的食物,下面介绍的这三款食物可谓是健脾养胃的“三宝”,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功效吧。

  茯苓

  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湿利水,还有抗衰老的作用。除了最常见的茯苓饼,还可以将茯苓打磨成粉后放入粥中食用,或拌蜂蜜后抹到糕点上蒸熟食用。

  莲子

  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点甘甜,中医认为它能补脾胃之气,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另外还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莲子食用前需要去心。

莲子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点甘甜,中医认为它能补脾胃之气

  芡实

  芡实人们又称之为鸡头米,它的功效非常的强大,在补脾胃方面功效非常的高,同时还有固津的作用它与莲子的功效相似,只不过它的收敛作用比莲子强。如果脾胃虚弱拉肚子,芡实还有助止泻。由于芡实较硬,应该长时间熬煮,也可打成粉放入粥中。

  10种食物健脾养胃效果佳

  1、牛奶

  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作用

  补肺胃,生津液,润大肠。宜于阴虚胃痛,津亏便秘;近代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习惯性便秘。腹泻、脾虚证、湿证者忌食。

  2、粥类

  粥类容易消化,尤其八宝粥,里面含有花生、杏仁、白糖等,热量更高更丰富,对胃有好处。而新鲜的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能有效地保护胃。确定适合养胃的早餐食物,原则有三:易消化,防刺激,多营养。如:鸡蛋羹、鸡蛋汤、煮鸡蛋、大豆、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3、汤水

  人家说养胃不过粥,其实养胃喝汤比粥效果还要好,而且还不能是肉汤。肉汤也含酸多,菜汤较好,什么菠菜、粉丝、鸡蛋能上的都上。再加点鸡精调味。

  4、主食

  最养胃的,是面条。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饭。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对胃有好处。另外就是饼干。

  5、苹果

  味甘、性凉,健脾补气益胃,生津润燥。宜于脾虚食少,胃阴亏虚,阴虚胃痛。

  6、包心菜

  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解毒消肿、清热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内热引起的胸闷、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聪、睡眠不佳、关节不利和腹腔隐痛等症。其含有的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卷心菜与薏米、陈皮、蜂蜜同煨可用于治疗胃脘胀痛、上腹胀满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与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肿利水。大便溏泻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卷心菜富含防衰老的抗氧化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增进身体健康的功效。钾对防治高血压很有益处。维生素K有助于防止血液凝固,增强骨质。维生素U具有保护黏膜细胞的作用,据说对胃火及胃溃疡的预防与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7、菠菜

  味甘性凉,能润燥养肝,益肠胃,通便秘。《食疗本草》载:“利五脏,通肠胃,解酒毒。”菠菜可促进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欲,助消化;丰富的纤维素还能帮助肠道蠕动,有利排便。不过,菠菜草酸含量高,妨碍钙质吸收,应避免与豆腐、紫菜等高钙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轻汆,除去草酸。

  8、红薯

  性平,味甘,补脾益气。《纲目拾遗》记:"补中,暖胃,肥五脏。"天寒食用,正气养胃,化食去积,兼可清肠减肥。很多人认为吃完红薯放屁多,其实是胃肠蠕动所致。糖尿病患者食用。

  9、南瓜

  《本草纲目》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其所含的丰富果胶,可"吸附"细菌和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铅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时,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煮粥或汤,滋养肠胃。

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

  10、胡萝卜

  性味甘平,中国医学认为它"下气补中,利脾膈,润肠胃,安五脏,有健食之效"。丰富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能明目养神,增强抵抗力,防治呼吸道疾病。胡萝卜素属脂溶性,和肉一起炖最合适,味道也更好。

  健脾养胃的5种方法

  第一招:脾胃关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决问题

  脾主运化,当脾出现问题时,造成胃部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不能运输到身体各部,同时也不能反补营养给胃,脾病造成机体主症有:胃胀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纳,当胃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由此可见,脾胃病的症状基本都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平常“胃痛医胃”难以解决问题的所在。中医理论认为胃病属于脾胃病的范畴,在治疗胃病的同时也要解决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慢性胃炎多属脾虚,重在调理

  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隐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一般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则可诊断为"慢性胃炎"。

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在于"防",因为该病主要由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压力大等众多因素造成,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脾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胃部出现症状。

  慢性胃炎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在治疗过程中重在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方面常采用具有“治养结合”功能的药物来防止复发,同时也要养成按照疗程服用习惯,减低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

  第四招:运动养生方式帮你养胃护胃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腿脚运动养生方式。有研究表明,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消食,起到养胃护胃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放松站立,十趾紧抓地面。两分钟后慢慢放松,反复数次。这样能对足底、趾间穴位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还可以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除了简单地活动脚趾外,也可以在洗完脚后自我按摩脚趾。同时可以顺手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一遍,效果会更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动脚锻炼,不用刻意讲究章法,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即可,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

  第五招:胃痛胃胀,分清症状恰当用药

  (1) 肝胃不和

  症状

  胃胀痛、嗳气频繁,反酸、舌质红、舌苔白。

胃胀痛、嗳气频繁,反酸、舌质红、舌苔白

  治法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2) 脾胃湿热

  症状

  胃痛、口干苦、食欲差、便溏(稀便)、舌红、苔黄腻。

  治法

  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3)脾胃虚弱

  症状

  胃胀、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白。

  治法

  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结语:以上就是三九养生堂为大家介绍健脾养胃食物的全部内容,相信大家在看完全文之后已经了解了那三种食物具有很好的健脾养胃的功效了吧,小编还为大家介绍一下健脾养胃的方法,大家可以食疗和运动结合起来一起健脾养胃。


 

24节气古诗配画

$
0
0

     
黄土塬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立 春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雨 水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惊 蛰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春 分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清 明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谷 雨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立 夏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小 满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芒 种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夏 至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小 暑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大 暑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立 秋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处 暑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白 露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秋 分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寒 露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霜 降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立 冬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小雪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大 雪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冬 至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小 寒
[转载]古诗配画之一——节气篇
大 寒
[转载]古诗配画説节气


 

散文随笔《诗说大寒》发武城时报副刊(2016/1、18)

Viewing all 8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